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 2024, Vol. 19 ›› Issue (6): 436-439.DOI: 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5
张楠楠1a,3,李英1b,3,孙豪2,段彦龙1a,黄爽1a,张梦1a,李楠1a,王晓玲1b,金玲1a
ZHANG Nannan1a,3,LI Ying1b,SUN Hao2,DUAN Yanlong1a,HUANG Shuang1a,ZHANG Meng1a, LI Nan1a, WANG Xiaoling1b,JIN Ling1a
摘要: 背景巯嘌呤(6-MP)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维持治疗期间的核心药物。作为6-MP中间代谢产物的6-甲基巯基嘌呤(6-MMPN)被认为与6-MP肝毒性密切相关。国外研究表明,联用别嘌醇可能减轻其肝毒性。 目的评估别嘌醇与减低剂量的6-MP联用在LB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能否减轻6-MP肝毒性。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维持治疗期间合并肝功能损害的LBL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肝功能、6-MP相关药物基因等指标,分析联用别嘌醇后肝功能变化、疾病状态及除肝损害外的其他不良反应。 主要结局指标肝功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标周数。 结果联合别嘌醇前,17例LBL患儿均存在肝功能异常,起始ALT波动在281.5(200.6~618.0)U·L-1,AST 118.8(88.2~185.8)U·L-1,联用别嘌醇后ALT 32.8(27.7~36.75)U·L-1,AST 31.8(23.7~36.8)U·L-1。联用别嘌醇后ALT和AST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6(1,18)周和7(3,11)周。比较联用别嘌醇前后ALT、AS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用别嘌醇前后ANC达标周数占总维持治疗期的比例分别为21.4%和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患儿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性发热。 结论接受6-MP治疗的LB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联用别嘌醇可有效减轻其肝毒性,保证了6-MP的连续应用,其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