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次
2024年 19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4-12-25
上一期 |
下一期
论著
-
孕前血清叶酸浓度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联分析:前瞻性队列研究
-
张羿 彭远舟 陈逍天 姚沁玙 陈红燕 李梦茹 王定美 窦亚兰 顾晓妍 黄国英 严卫丽
-
2024 Vol. 19 (6):
413-419.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2
-
摘要 (
58 )
PDF
(949KB)(
108
)
-
背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引发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关于围孕期叶酸补充能否有效预防HDP还有争议,这凸显了深入探究叶酸内暴露与HDP关系的必要性。本研究将探索量化孕前血清叶酸(SF)水平与HDP风险之间的关联,旨在为制定针对性的一级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目的探讨孕前SF浓度与HDP风险的关联, 为一级预防及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上海市孕前亲子队列人群中(SPCC)2016年3月16日至2023年12月31日纳入的备孕女性并完成孕期随访的对象。主要结局为HDP, 包括妊娠高血压(GH)和子前期(PE), 基于产前医疗记录诊断。SF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孕前个人社会人口学信息、孕产史和叶酸补充剂的使用通过调查问卷收集。首先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孕前SF浓度与HDP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 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探索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最后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的分类进行亚组分析。调整的协变量包括是否初产妇、怀孕年龄(岁)、孕前BMI(kg·m-2)、围孕期是否饮酒、主动或被动吸烟暴露、围孕期是否服用叶酸补充剂、孕前血样采集至末次月经的间隔时间(月)以及HCY。
主要结局指标孕前SF浓度与HDP的关系。
结果SPCC中研究期间孕前共纳入备孕女性22 488人, 排除未怀孕(6 056人)、流产(774人)以及缺乏基线叶酸浓度(955人)的对象, 最终14 703人进入分析。该人群中1 218人(8.3%)年龄>35岁, 84.2%为初产妇, 12.0%为孕前超重和肥胖, 22.5%自我报告孕前使用过叶酸补充剂。孕期发生HDP 587人(4.0%), 其中GH 555人(3.8%), PE 32人(0.2%)。总人群孕前SF浓度为(10.2±4.5)ng·mL-1, 其中非HDP组和HDP组分别为(10.2±4.5)ng·mL-1和(9.6±4.4)ng·mL-1。调整协变量后, 孕前SF浓度每升高1 ng·mL-1与HDP平均发病率降低3%有显著关联(RR=0.97, 95%CI: 0.95~0.99, P=0.008), 且二者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显著(P=0.475)。当SF>13.5 ng·mL-1时HDP风险下降的人群归因风险度为19.2%并有统计学意义((95%CI:2.4%~32.8%, P=0.022)。
结论孕前保持SF浓度处于高浓度与HDP风险降低有显著关联。
-
双亲一碳代谢循环通路关键酶基因序列变异与自然流产的前瞻性遗传关联研究
-
陈逍天 张羿 姚沁玙 窦亚兰 何沅宸 何雯楠 黄国英 严卫丽
-
2024 Vol. 19 (6):
420-427.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3
-
摘要 (
48 )
PDF
(2048KB)(
86
)
-
背景一碳代谢循环(OCM)是维持胚胎正常发育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双亲OCM循环通路关键酶基因序列变异与自然流产(SPL)的关系缺乏高质量研究证据。
目的探讨男女双方OCM循环通路关键酶基因序列变异与SPL的关联。
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方法以上海孕前亲子队列中自2018年9月至2023年10月招募的参加孕前或婚检的夫妻双方、完成基因分型、并在2023年10月前完成分娩的家庭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的研究基础,选择与红细胞叶酸水平变化贡献最大的、且有明确重要生物学功能的5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纳入分析(MTHFR基因rs1801133、MTRR基因rs1801394和rs326119、MTHFD1基因rs2236225、FIGN 基因rs211928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将妊娠期间发生的所有妊娠失败或胚胎死亡事件定义为SPL。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男女双方5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SPL的关联,调整年龄、孕前BMI、孕次、不良妊娠史、烟草暴露、饮酒和红细胞叶酸,报告调整的风险比(aRR)以及95%CI。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SPL定义的差异,分别针对主要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主要结果的稳定性。
主要结局指标孕前双亲OCM循环通路关键酶基因SNPs与SPL的关联。
结果在纳入的4 145对备孕夫妻中,随访到SPL 230例(5.5%)。男方MTHFR基因rs1801133 C>T变异与25%的SPL风险升高显著相关,调整协变量后,aRR(95% CI)为1.25(1.03~1.52),P=0.024。与男方rs1801133 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TT基因型携带者发生SPL的风险升高58%[aRR(95%CI)=1.58(1.08~2.32);P=0.018];未发现女方MTHFR基因rs1801133与SPL有显著关联。与女方FIGN基因rs2119289 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SPL的风险下降28%[aRR(95% CI)=0.72(0.53~0.98);P=0.036];未发现男方FIGN基因rs2119289位点与SPL有显著关联。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结果一致。
结论男方MTHFR基因rs1801133位点和女方FIGN基因rs2119289位点序列变异与SPL显著关联,可能是SPL的遗传易感位点。
-
疑似儿童炎症性肠病患儿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准确性研究
-
吴海霖 张源 秦小娇 唐子斐 王玉环 黄瑛
-
2024 Vol. 19 (6):
428-435.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4
-
摘要 (
40 )
PDF
(1875KB)(
106
)
-
背景肠道超声(IUS)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方法,在评估肠道炎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应用数据较为有限。
目的评估IUS及其与生物标志物联合对IBD的诊断和筛查效能。
设计诊断准确性研究。
方法招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疑似IBD患儿,年龄>2岁且<18岁,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或肛周脓肿。入院1周内先后接受IUS和结肠镜检查,以Porto标准综合判断作为IBD诊断的相对金标准,以IUS为待测标准(IUS由同一名连续2年每年完成>200例IUS检查的我院超声科医生完成),采集和组合IUS检查指标、生物标志物(ESR、CRP、FC、ALB)指标,分析各指标在诊断IBD中的诊断效能。
主要结局指标肠壁厚度(BWT)、肠系膜脂肪爬行、肠壁分层紊乱或消失、Limberg评分的诊断效能。
结果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我院消化科收入院具有IBD临床表现的儿童582例,排除年龄<2岁19例,已接受IBD诱导治疗42例,患有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98例,拒绝接受IUS或结肠镜检查211例,212例疑似IBD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年龄2.3~16.2(10.0±3.4)岁。IBD组58例,其中45例(77.6%)为克罗恩病,13例为溃疡性结肠炎;非IBD组154例,主要为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和过敏性肠炎。AUC显示,BWT>3 mm[80.4%(95%CI:74.2%~86.5%)]截断值优于>2.5 mm[71.6%(95%CI:65.3%~77.8%)]和>4 mm[75.1%(95%CI:68.5%~81.7%)];BWT>2.5 mm在敏感度60.4%(95%CI:52.7%~68.1%),特异度82.8%(95%CI:73.0%~92.5%),BWT>3 mm和Limberg评分>1特异度均>83%,敏感度为77.6%;肠壁分层紊乱或消失、肠系膜脂肪爬行特异度>96%,敏感度<30%;Limberg评分>1+ESR或+FC敏感度>60%,特异度>96.8%。
结论对于疑似IBD患儿,BWT>3 mm的截断值适用于儿童IBD的诊断;BWT>3 mm和Limberg评分>1有助于儿童IBD的早期筛查和加速内镜病理诊断,肠壁分层紊乱或消失、肠系膜脂肪爬行、Limberg评分>1+ESR或+FC对儿童IBD的诊断价值较高。
-
联用别嘌醇改善儿童青少年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维持期巯嘌呤相关肝损害的病例系列报告
-
张楠楠 李英 孙豪 段彦龙 黄爽 张梦 李楠 王晓玲 金玲
-
2024 Vol. 19 (6):
436-439.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5
-
摘要 (
43 )
PDF
(372KB)(
112
)
-
背景巯嘌呤(6-MP)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维持治疗期间的核心药物。作为6-MP中间代谢产物的6-甲基巯基嘌呤(6-MMPN)被认为与6-MP肝毒性密切相关。国外研究表明,联用别嘌醇可能减轻其肝毒性。
目的评估别嘌醇与减低剂量的6-MP联用在LB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能否减轻6-MP肝毒性。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维持治疗期间合并肝功能损害的LBL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肝功能、6-MP相关药物基因等指标,分析联用别嘌醇后肝功能变化、疾病状态及除肝损害外的其他不良反应。
主要结局指标肝功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标周数。
结果联合别嘌醇前,17例LBL患儿均存在肝功能异常,起始ALT波动在281.5(200.6~618.0)U·L-1,AST 118.8(88.2~185.8)U·L-1,联用别嘌醇后ALT 32.8(27.7~36.75)U·L-1,AST 31.8(23.7~36.8)U·L-1。联用别嘌醇后ALT和AST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6(1,18)周和7(3,11)周。比较联用别嘌醇前后ALT、AS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用别嘌醇前后ANC达标周数占总维持治疗期的比例分别为21.4%和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患儿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性发热。
结论接受6-MP治疗的LB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联用别嘌醇可有效减轻其肝毒性,保证了6-MP的连续应用,其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有效。
-
巨肝细胞肝炎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3例病例系列报告
-
王妮 李玉川 张雪媛 王彩红 刘小乖 林翊君 陆怡 谢新宝
-
2024 Vol. 19 (6):
440-444.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6
-
摘要 (
46 )
PDF
(426KB)(
116
)
-
背景巨肝细胞肝炎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GCH-AHA)是一种罕见的免疫介导的疾病,常常婴幼儿期发病,既往文献报道预后较差,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GCH-AHA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4年9月多中心诊治、随访的23例GCH-AHA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资料。以巨细胞肝炎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Giant cell hepatitis with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4年12月10日。
主要结局指标GCH-AHA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
结果23例GCH-AHA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发病年龄7.8(6.8,10.5)月龄,5~12月起病18例。以皮肤苍黄为主要起病形式19例,其中11例伴发热。所有患儿均Coombs试验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肝功能异常、肝病理巨肝细胞转化。23例患儿随访时间12~137个月,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起始剂量甲泼尼龙每天2~4 mg·kg-1,根据病情逐渐减量;18例联合硫唑嘌呤,5例患儿起始糖皮质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或环孢素或他克莫司治疗;19例患儿因病情严重或反复应用≥1次的IVIG 2 g·kg-1;12例患儿因病情严重或反复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 10例患儿治愈停药;12例患儿缓解单药维持治疗,1例患儿因肝衰竭合并感染死亡。文献复习纳入27项研究(含本文)共89例GCH-AHA患儿,多在1岁以内起病,均Coombs试验阳性,肝脏病理巨肝细胞改变,96.8%患儿网织红细胞升高,97.8%患儿转氨酶中重度升高。18例(20.2%)死亡。
结论婴幼儿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和急性肝病时,需考虑 GCH-AHA可能,需及时完善肝组织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诊。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是治疗儿童GCH-AHA的首选药物,难治性GCH-AHA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可改善预后。GCH-AHA患儿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
-
2018到2022年上海地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横断面调查
-
王晓倩 何雯 王青 王颖雯 祁媛媛 王凤 张玉蓉 傅唯佳 王立波 张晓波
-
2024 Vol. 19 (6):
445-450.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7
-
摘要 (
68 )
PDF
(735KB)(
98
)
-
背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儿童常见疾病,一旦进展为重症肺炎,则疾病负担重,需早期识别。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重症肺炎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通过上海市儿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SPQCC)数据管理平台,调查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上海市住院的CAP患儿的临床特征。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并将重症肺炎组进一步分为COVID-19疫情前亚组和疫情期间亚组。比较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的临床特征,分析COVID-19疫情前后重症CAP临床特征的变化,并探讨重症CAP的危险因素。
主要结局指标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81 526例CAP患儿中,男43 792例(53.7%),年龄(4.0±2.8)岁,学龄前期最多(40.2%);其中重症肺炎11 686例(14.3%),其发生率自2020年起呈上升趋势。①CAP患儿中重症肺炎的占比:婴幼儿期高于其他年龄段、男性高于女性,COVID-19疫情期间高于疫情前期,冬季高于其他季节,合并基础疾病(如气道发育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遗传综合征、营养不良)者高于无合并者,P均<0.01。②与非重症肺炎患儿相比,重症肺炎患儿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发生不良结局比例更高,P均<0.05。③与COVID-19疫情前比较,疫情期间重症肺炎患儿在专科医院就诊和以急诊途径入院的比例更高,非上海市户籍患儿占比更低,出现并发症如急性呼吸衰竭、气胸、肝功能不全、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的比例更高,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更长,P均<0.05。④婴幼儿期重症肺炎患儿实施ECMO、机械通气等操作的比例更高,非婴幼儿期重症肺炎患儿实施胸腔穿刺术、支气管镜检查和肺泡灌洗等操作的比例更高。⑤CAP患儿进展为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婴幼儿,男性,COVID-19流行,冬季发病,以及合并气道发育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遗传综合征、营养不良。
结论发病年龄小、男性、COVID-19疫情、冬季患病以及合并某些基础疾病等均为儿童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早期识别重症肺炎。
-
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吴宏丽 周旋 丁静 李园芳 刘琦 张晓婷 廖卫华
-
2024 Vol. 19 (6):
451-455.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8
-
摘要 (
46 )
PDF
(1642KB)(
117
)
-
背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患儿容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目前缺乏相关的风险预测模型。
目的探讨影响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风险列线图并验证。
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住NICU≥24 h、入院日龄≤28 d、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排除入NICU前已存在皮肤破损或皮肤感染,患先天性皮肤病或易导致皮肤损伤疾病(畸胎瘤),外科手术后,转院、非医嘱出院的新生儿。根据新生儿病历中记录的是否存在医源性皮肤损伤分为医源性皮肤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基于文献复习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纳入本文分析的影响因素。在病历系统中回顾性采集新生儿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及围生期孕母信息。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行外部验证。
主要结局指标模型对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测性能。
结果631例进入本文分析,损伤组170例(26.9%),非损伤组461例。建模组442例,验证组189例。建模组和验证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非纯母乳喂养、使用纸质医用黏胶布、医用黏胶使用不规范、去除医用黏胶清洁剂类型为75%乙醇溶液、使用无创机械通气、使用约束带、药物外渗均是影响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建模组和验证组ROC的AUC分别为0.929(95%CI:0.900~0.958)和0.941(95%CI:0.908~0.974)。建模组和验证组校准曲线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分别为14.649和8.670,P分别为0.066和0.371。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对高风险患儿进行及时干预可以使大部分患儿受益,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性。
结论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性。
-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
张亦群 韩璐 孙锦华 朱大倩 孙艳艳 田宏
-
2024 Vol. 19 (6):
456-459.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9
-
摘要 (
35 )
PDF
(379KB)(
104
)
-
背景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最常见的病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本研究团队发现临床中部分NMS患儿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倾向。
目的 探讨NMS患儿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 参考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 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 纳入2019年7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儿童晕厥多学科会诊诊断为VVS或POTS、年龄>9岁、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儿为NMS组, 纳入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年龄>9岁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两组共同排除确诊呼吸、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 或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儿童。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估患儿的焦虑抑郁状态。分析NMS和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主要结局指标 NMS和焦虑抑郁的相关系数。
结果 NMS组70例、对照组30例进入本文分析, NMS组VVS 45例, POTS 25例, 男童34例, 女童36例。对照组男11例, 女19例。NMS组BMI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MS组中VVS亚组与POTS亚组性别构成比、年龄、身高、体重、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MS组SSS、GAD-7和PHQ-9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评分正常的比例低于对照组。NMS组SSS评分异常45例(64.3%), 其中轻、中、重度躯体化症状比例高于对照组; GAD-7评分异常36例(51.4%), 其中轻和中度焦虑比例高于对照组;PHQ-9评分异常41例(59.6%), 其中抑郁倾向和轻、中、重度抑郁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VS亚组和POTS亚组在3个量表总分和焦虑抑郁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SS与GAD-7、PHQ-9相关性分别为0.792、0.859, GAD-7与PHQ-9相关性为0.794, P均<0.01。SSS、GAD-7和PHQ-9评分均与性别、年龄、BMI无关, 与分组相关(β分别为-9.846、-2.915和-3.154, P均<0.05)。
结论 SSS与GAD-7、PHQ-9有助于评估NMS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 NMS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 半数以上NMS患儿存在焦虑抑郁倾向或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 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
-
新生儿生后14和21天内检测B19病毒IgM阳性与先天性心脏病关联性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赵琦 沈军 曹凌峰 王佳钰 孙淑娜
-
2024 Vol. 19 (6):
460-463.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10
-
摘要 (
33 )
PDF
(358KB)(
92
)
-
背景 目前关于宫内感染B19病毒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宫内感染B19病毒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分析B19病毒感染与 CHD的关联性,以及关联性临床指标。
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23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且在生后21 d内进行血清B19病毒IgM检测的新生儿。将生后0~21 d检测B19病毒IgM阳性病例(以下简称:21 d内阳性组)中分出0~14 d检测B19病毒IgM阳性病例(以下简称:14 d内阳性组);按照性别、同一季节出生按1∶ 3随机分别匹配21 d内阳性组的对照组(对照1组)和14 d内阳性组的对照组(对照2组)病例。从病历系统中采集与B19病毒感染和CHD诊断相关的信息,以及其他临床资料。
主要结局指标 新生儿B19病毒IgM检测阳性与CHD的关联性。
结果 21 d内阳性组83例,其中CHD18例;14 d内阳性组30例,其中CHD 9例;对照1组249例,其中CHD 31例;对照2组112例,其中CHD 16例。CHD、合并胸腔/腹腔/其他腔隙积液、Hb 降低伴Ret不升高的比例、白蛋白降低、ALT升高在21 d内阳性组高于对照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ALT升高外,14 d内阳性组与对照2组比较结果同21 d内阳性组与对照1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1 d内阳性组(OR=2. 695, 95%CI: 1. 058~7. 545, P=0. 049)和14 d内阳性组(OR=5. 166, 95%CI: 1. 034~25. 814, P=0. 045)皆与CHD存在关联。21 d内阳性组和14 d内阳性组中,均发现合并胸腔/腹腔/其他腔隙积液与发生CHD关联。
结论 B19病毒宫内感染与CHD发生存在关联。生后0~14 d或生后0~21 d B19病毒IgM阳性患儿,出现水肿征象(胸腔/腹腔/其他腔隙积液)进一步提示发生CHD的风险,需及时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
-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深度学习融合的心电信号分类诊断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张英 党艳 梁雪村
-
2024 Vol. 19 (6):
464-468.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11
-
摘要 (
36 )
PDF
(2013KB)(
83
)
-
背景 传统的心电图(ECG)诊断方法受主观因素和经验影响较大,且ECG信号采集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噪声干扰。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对ECG信号进行诊断已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 探讨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深度学习融合的ECG信号分类诊断的可行性。
设计 诊断准确性研究。
方法 ECG信号数据来源为2020年美国查普曼大学和绍兴人民医院联合发布的12导联心电信号开源数据库,心律类型归纳为心房纤颤(AFIB)、广义的室上性心动过速(GSVT)、窦性心动过缓(SB)和窦性心律(SR)四类,均按4∶1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VMD进行模态分解,剔除高频模态,得到心律失常ECG信号有效特征数据集。先用未降噪ECG数据比较4种典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LeNet、AlexNet、VggNet16、ResNet50)的分类性能,根据损失率和准确率选取最优模型后,再用该分类模型对VMD降噪后的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
主要结局指标 准确率、精准率、敏感度、特异度、F1值和约登指数。
结果 4种典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中ResNet50模型的准确率最高且损失率最低,分类效果最好。经VMD滤波后,ECG信号的噪声明显下降。VMD降噪后可以使ResNet50构建的分类诊断网络对4类心律类型总的分类准确率由93.75%±0.24%升高至94.41%±0.18%,使F1值(>0.92)和约登指数(>0.90)均提高,精准率除SR外、敏感度除SB外均提高,特异度GSVT和SB均有提高。
结论 基于VMD降噪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融合的ECG信号分类诊断模型的分类诊断性能良好。
病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