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次
2024年 19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4-08-25
上一期 |
下一期
标准·指南
论著
-
基于病房分组的2岁以上儿童快速或缓慢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准备方案的非随机对照试验
-
张萍 苗士建 李萍 刘芳 施鹏 唐子斐 黄瑛
-
2024 Vol. 19 (4):
267-271.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4.002
-
摘要 (
130 )
PDF
(413KB)(
306
)
-
背景:既往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ELS)用于儿童肠道准备口服1~4 d方案安全有效, 口服时间长影响儿童上学, 延长住院时间。一些儿童肠道准备快速口服PEGELS方案显示肠道清洁度亦很好。
目的:比较≥2岁儿童电子结肠镜检查(简称镜检)前快速或缓慢口服PEGELS行肠道准备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设计:非随机对照试验。
方法:纳入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行镜检的患儿, 根据病房分为快速口服组(PEGELSR)和缓慢口服组(PEGELSS)。PEGELSR组于镜检前1天晚上口服2/3剂量PEGELS, 次日早晨口服1/3剂量PEGELS;PEGELSS组于镜检前1天口服, 将PEGELS分为10~12份, 每小时服用1份。镜检医生不知晓分组, 镜检时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估肠道清洁度。并观察2组患儿PEGELS完成率、耐受性和不良事件。
主要结局指标:肠道清洁度。
结果:研究期间315例行镜检患儿进入本研究,主要原因为腹痛待查。平均年龄(9.8±3.2)岁, PEGELSS组153例, PEGELSR组162例。镜检前末次Bristol 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ELSR组BBPS评分明显高于PEGELSS组[(8.0±1.3) vs (7.1±1.5), P<0.000 1], PEGELSR组优良率高于PEGELSS组[96.3%(156/162) vs 87.6%(134/153),P=0.004 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肠道准备完成率均>90%。PEGELSR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生率显著高于PEGELSS组。两组患儿均未观察到不良事件。
结论:快速和缓慢口服PEGELS行肠道准备均安全, 快速口服PEGELS的肠道清洁效果优于缓慢口服方案, 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缓慢口服。
-
中国儿童细菌耐药监测组2023年儿童细菌耐药监测
-
付盼 王传清 俞蕙 吴霞 许红梅 景春梅 邓继岿 王红梅 华春珍 陈英虎 陈学军 陈益平杨锦红 李继安 王世富 曹清 王星 邓慧玲 蔡慧君 郝建华 高巍 黄园园 项红霞 卓志强 黄美恋
-
2024 Vol. 19 (4):
272-281.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4.003
-
摘要 (
311 )
PDF
(682KB)(
455
)
-
背景:中国儿童细菌耐药监测组(ISPED)每年对成员单位的耐药监测数据汇总和分析,以了解儿童感染性病原学变化和耐药现状。
目的:分析2023年我国儿童细菌感染和耐药现状,旨在指导儿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菌株资料来源于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ISPED成员单位细菌室,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及KB纸片法,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Etest法,结果判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22年标准。
主要结局指标:儿科菌群分布特征及主要分离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多重耐药菌(MDROs)在儿科群体中的检出情况。
结果:2023年ISPED单位共分离到58 335株临床有效菌株,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分别占40%和60%。前5位分离株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4.5%)、肺炎链球菌(12.4%)、金黄色葡萄球菌(11.8%)、流感嗜血杆菌(10.2%)和卡他莫拉菌(6.4%)。新生儿组和非新生儿组最主要分离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和大肠埃希菌(14.4%)。下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标本来源(47.1%),最主要分离株为肺炎链球菌(24.3%)和流感嗜血杆菌(19.4%)。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的比例较高,分别为74.7%和98.6%。肺炎链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高度耐药。脑脊液来源和非脑脊液来源的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93.2%和9%。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1.2%和77.2%。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CRE)、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分别为3.7%、8.1%和30.8%。新生儿组CRPA的检出率高于非新生儿组(19.7% vs 7.4%,P<0.01),而CRAB检出率低于非新生儿组(23.2% vs 32.1%,P<0.05)。新生儿组CRAB对多种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非新生儿组(P<0.05)。ICU中MRSA、CRE、CRPA和CRAB的检出率均高于其他科室(P<0.001),尤其是CRAB比例高达62.9%,高于血液科(23.5%,P<0.01)和其他科室(28.1%,P<0.001);此外,血液科患儿CRE的比例为12.8%,高于其他科室(3.5%,P<0.001)。
结论:2023年,中国儿童CRE和MRSA检出率较往年有所下降;CRAB和CRPA总体检出率较前2年有所升高,其中新生儿组CRPA检出率较高,非新生儿组CRAB的检出率较高。应重点加强ICU和血液科MDROs的主动筛查和持续监测。
-
IDE基因表达水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的预后意义
-
黄筱彤 史利欢 薛天琳 梁静 李伟京 刘炜 张瑞东 崔蕾 李志刚
-
2024 Vol. 19 (4):
281-286.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4.004
-
摘要 (
115 )
PDF
(1210KB)(
260
)
-
背景:难治及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预后不良,寻找更多新的、具有预后价值的分子标志以协助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ALL患儿中IDE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收治的ALL患儿作为测试队列,对患儿诊断时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IDE基因表达水平行ROC曲线分析,并设定IDE界值,比较IDE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预后差异;以河南省儿童医院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收治的ALL患儿为验证队列,验证设定的IDE界值分组标准与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对临床生物学特征和早期治疗反应等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主要结局指标:无事件生存(EFS)。
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初治ALL患儿77例,测试队列37例,验证队列40例。②诊断时IDE基因表达水平与ALL预后相关,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诊断时IDE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的患儿(P<0.001)。③ROC结果显示,IDE基因表达水平可预测ALL患儿的预后,AUC为0.961(P<0.001)。根据ROC曲线设定0.72为界值,测试队列中IDE高表达组(IDE≥0.72,n=19)的预后明显差于IDE低表达组(IDE<0.72,n=18),3年EFS分别为55.7%和100%(P=0.002)。在验证队列中,IDE高表达组(n=26)和低表达组(n=14)的3年EFS分别为64.3%和96.2%(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危险度高危和IDE基因高表达是ALL患儿EFS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分别为4.254(95%CI:1.080~17.554,P=0.039)和21.773(95%CI:2.632~180.125,P=0.004)。由这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组成的复发风险指数的预测预后能力高于现行临床危险度分型(AUC分别为0.892和0.741,P=0.009)。
结论:IDE基因高表达与ALL患儿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
危重患儿院内转运实践现状及障碍因素的田野研究
-
李阳 王颖雯 顾莺 陈伟明 胡静 马健 金芸 杨玉霞 沈伟杰 王文超 胡沈洁 缑兆阳
-
2024 Vol. 19 (4):
287-293.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4.005
-
摘要 (
140 )
PDF
(829KB)(
375
)
-
背景:少有对指南推荐意见依从性和实施障碍因素的研究。
目的:了解急诊科和PICU医护人员对《住院患儿实施院内转运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简称指南)的依从性及其障碍因素。
设计:田野研究。
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急诊、PICU、普通病房3个部门为田野地,通过参与医护人员对危重患儿院内转运的实践,以田野笔记的方式描述我院急诊科或PICU执业的医护人员向普通病房单向转运的现况,分析指南推荐意见实施面临的障碍因素。基于指南第1~5条推荐意见,参考指南PICU至目标科室流程,转化为3个环节(转运前、转运中和到达转入科室)10项具体指标,通过描述性观察和访谈、焦点观察和选择性观察采集指标素材,采用题纲式分析法,从田野笔记逐篇提取基线数据,并分析具体指标的依从性和实施的障碍因素。
主要结局指标:依从指南第1~5条推荐意见的障碍因素。
结果:2024年1月1日至3月21日在我院对25名医护人员(急诊科7名护士,PICU 7名医生和11名护士)实施的49例次危重患儿院内转运进行了观察,从急诊科转运至PICU 10例次,从PICU转运至内科和外科病区分别为18和21例次。参与院内转运的25名医护人员,年龄(31.3±5.0)岁,49例次转运中,患儿年龄(70.0±48.6)月,平均转运时长(16.1±6.0)min,平均床旁交接时间(6.8±3.5)min。床旁交接中断11例次,在转运过程中记录到2起不良事件,分别为忘记携带鼻饲奶和患儿在转运途中发生呕吐。转运前、转运中和到达转入科室3个环节共涉及10个指标,基本符合指南推荐意见的为转运决策、安置患儿和提问3个指标;不完全符合指南推荐意见的为病情监测、电话沟通、转运规划3个指标;不符合指南推荐意见的为转运人员配备、设备和药品配备、评估与记录和病情交接4个指标;建议接纳患儿准备指标为指南推荐意见。指南实施面临的潜在障碍因素包括:医护人员变革实践积极性不高、转运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推荐意见与临床情境差距大、指南部分证据依从性不佳、指南推荐意见创新因素不足。
结论:指南推荐意见在危重患儿院内转运中依从性不佳,障碍因素包括:医护人员对院内转运安全性认知不足,指南推荐意见与院内转运临床情境有差距。
-
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伤和丙种球蛋白抵抗的病例对照研究
-
金禹汐 李小雨 刘一佳 韩林利 华益民 范振鑫 周开宇 李星 李一飞
-
2024 Vol. 19 (4):
294-301.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4.006
-
摘要 (
149 )
PDF
(4397KB)(
347
)
-
背景:川崎病(KD)的病因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认为特殊基因背景下所导致的免疫反应是最终诱发KD免疫损伤并导致冠状动脉损伤的关键因素。
目的:探讨基因易感性在KD发病、冠状动脉损伤和IVIG抵抗中的意义。
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指南诊断完全性KD,根据 JCS/JSCS 2020 指南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2 为标准定义冠状动脉损伤。完全性KD组纳入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我院)连续招募无血缘关系的完全性KD患儿;对照组纳入我院儿保科行健康体检并采集血标本的儿童。通过对两组行外周血标本基因组测序,原始数据质量控制、富集分析及位点注释,筛选与KD易感性、冠状动脉损伤和IVIG抵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及关联基因,比较KD的治疗反应及临床结局。
主要结局指标:KD及其冠状动脉损伤和IVIG抵抗相关基因及SNP。
结果:KD组177例,冠状动脉损伤32例(27%),IVIG抵抗55例(31%),对照组139例,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和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上游分析,筛选了609 732个 SNP。2组以汉族和少数民族分类主成分分析呈现部分分离,性别分类的主成分分析不存在亚结构。以P<0.000 1为阈值,在KD易感性的分析中共筛选出MYT1L、CYP26B1、NECTIN3、TENM3、GFI1B、KNDC1、LOC100133315、RNF121、SYNE3、MAPKBP1、SLFN14、MYOM1、ABCA7、PIP5K1C、PTGER1 15个候选基因(30个相关SNP位点),在冠状动脉损伤易感性的分析中共筛选出DGKH、CCDC130、KLF7、METTL6、COLQ、PRKN 6个候选基因(19个相关SNP位点),在IVIG抵抗的易感性分析中共筛选出MICALCL、NT5DC3、KRT75、LOC105370980、TXK、BRD2 6个候选基因(8个相关SNP位点)。
结论:KD易感性的分析中MYT1L(chr2, rs4381806)、NECTIN3(chr3, rs2399373)、MAPKBP1(chr15, rs2303517)对探讨KD发病机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冠状动脉损伤和IVIG抵抗的相关候选基因及SNP位点的研究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郑州市单中心儿童高尿酸血症的横断面调查
-
赵艺璇 袁淑娴 林一凡 魏怡 鲁帅 卫海燕
-
2024 Vol. 19 (4):
302-306.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4.007
-
摘要 (
146 )
PDF
(1191KB)(
293
)
-
背景:近年来儿童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升高,但临床重视程度不够,国内尚未建立公认的儿童血尿酸水平参考值,缺乏儿童HUA的诊断标准。
目的:探讨医院就诊患儿中血尿酸水平的分布特征、HUA的检出率 。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血尿酸检测的门诊及住院患儿,尿酸检测时年龄>28日龄且病历系统中有明确的疾病诊断。HUA诊断标准:男性和女性外周血尿酸水平分别为≥420 μmol·L-1和≥360 μmol·L-1 ;血尿酸≥540 μmol·L-1为重度HUA。
主要结局指标:血尿酸水平及HUA检出率。
结果:38 317例有血尿酸检测结果的患儿进入分析,男22 534例、女15 783例。①总体血尿酸中位数为259.3(211.1,316.1)μmol·L-1,男孩和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7(213.0,322.3)μmol·L-1 vs 255.0(208.3,308.5)μmol·L-1,Z=10.365,P<0.001]。男孩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女孩血尿酸水平在14岁前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从14岁起逐渐下降,17岁起再次升高;除~8岁和~10岁外其他年龄段男孩的血尿酸水平均高于女孩。②共检出HUA 3 719例(9.7%),男、女孩HUA检出率分别为7.7%(1 730例)和12.6%(1 98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6.882,P<0.001)。男孩HUA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17岁达到峰值45.8%;女孩HUA检出率在~13岁前(25.7%)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之后逐渐下降;男孩在~13岁前的HUA检出率低于女孩,~14岁后高于女孩。③重度HUA 284例(0.7%),男、女孩检出率分别为1.0%(222/22 534)和0.4%(62/15 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69,P<0.001)。重度HUA 在HUA患儿中的比例:除~7岁和~17岁外,其他年龄段男孩均高于女孩。④HUA检出率和重度HUA检出率均以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最高(15.3%和1.8%),HUA检出率最高的病种为肥胖症(46.3%,320/691)。
结论:儿童HUA临床并不少见,儿童血尿酸水平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我国亟待建立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儿童的血尿酸参考值,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儿童HUA的诊断标准,以加强对HUA患儿的临床管理。
病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