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次
2024年 19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4-10-25
上一期 |
下一期
指南·共识
指南·共识
述评
论著
-
基于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风险预测的儿童青少年真实肥胖诊断切点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董虹孛 程红 熊静帆 肖培 单馨影 米杰
-
2024 Vol. 19 (5):
341-147.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05
-
摘要 (
95 )
PDF
(597KB)(
234
)
-
背景:体成分测量的体脂肪总量与分布水平是诊断真实肥胖与准确筛查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然而,目前尚缺乏基于适用于儿童的相关诊断切点。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体脂肪指标对儿童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的预测能力,探讨评估儿童真实肥胖的诊断切点。
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方法:在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SCVBH)的队列中,以基线(2017年)和随访(2019年)中均完成血糖、血脂和体成分检测者为研究对象,基线和随访血糖和血脂[空腹血糖受损(IF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均异常为金标准,以BMI和生物电阻抗法测量获得体脂肪指标[全身脂肪质量指数(FMI)、全身脂肪质量(FMP)、躯干脂肪/下肢脂肪(TLR)]为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比较BMI与不同体脂肪指标组合对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的筛查效能与诊断切点。
主要结局指标:体成分指标筛查糖脂代谢异常的组合界值。
结果:共10 603人纳入本文分析,基线时年龄(10.9±3.3)岁,男童5 244人(49.4%),研究人群中,持续IFG 371(3.5%)人,持续高 TC 131(1.2%)人,持续高 TG 128(1.2%)人,持续高 LDLC 118(1.1%)人,持续低 HDLC 448(4.2%)人,持续高NonHDLC 212(2.0%)人。经ROC曲线分析及Delong检验,在所有体脂肪指标的组合中, FMI和 TLR 的联合应用对男女童持续 IFG、高 TC、高 LDLC 的筛查效果均优于BMI(P均<0.05),女童对持续高 NonHDLC筛查效果优于 BMI[AUCFMI+TLR:0.664 (95%CI:0.615~0.713) vs AUC BMI:0.617 (95%CI:0.557~0.677), 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对于预测各项持续糖脂代谢异常,FMI的最佳界值点位于P75~P95之间,TLR的最佳切点位于P75~P90。
结论:FMI和TLR组合指标筛查较BMI筛查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效果更佳。建议以FMI 性别别、年龄别P75和P95分别作为体脂肪轻中度过量和重度过量的诊断切点,以TLR的性别别、年龄别 P75和P90分别作为体脂肪轻中度异位和重度异位的诊断切点。
-
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评估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准确性研究
-
颉相君 王霞 熊静帆 董虹孛 程红 肖培 米杰
-
2024 Vol. 19 (5):
348-354.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06
-
摘要 (
82 )
PDF
(1591KB)(
229
)
-
背景:生物电阻抗法(BIA)测量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准确性存在争议,且缺乏不依赖于BIA仪器型号的校正公式。
目的:评价BIA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6~19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一致性。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至2023年中国生命周期体成分研究,选取使用同一型号BIA和DXA仪器检测的6~19岁儿童青少年。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相对误差频率(RE)、BlandAltman分析评价BIA和DXA方法间测量脂肪质量(FM)、非脂肪组织质量(FFM)、四肢骨骼肌质量(ASM)的一致性。以DXA测量值为因变量,电阻指数(RI)为自变量,建立BIA校正预测模型。
主要结局指标:ICC、RE、BlandAltman分析。
结果:1 841名6~19岁儿童青少年纳入本研究分析。在不同性别中,相较于DXA,BIA低估男、女生F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60、2.27 kg,P<0.05),低估男、女生AS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2、0.91 kg,P<0.05),高估男、女生FF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07、2.66 kg,P<0.05),且男、女生的FM、FFM、ASM均ICC>0.90(P<0.05)。随年龄增加,FM的ICC及RE绝对值<15%的占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ASM的ICC及RE绝对值<15%的占比先增大后减小。随BMI增加,FM的ICC及RE绝对值<15%占比逐渐增大。BIA校正预测模型为:FM=2.336+0.871×RI50-1.739×RI500+0.517×性别-0.478×年龄+0.753×体重 (R2=0.940); FFM=2.795-1.406×RI50+2.177×RI500-0.329×性别+0.471×年龄+0.243×体重 (R2=0.985);ASM=-1.937-0.697×RI50+1.132×RI500-0.389×性别+0.119×年龄+0.095×体重(R2=0.976)。
结论:BIA测量学龄儿童青少年ASM、FFM与DXA一致性良好,所测FM与DXA一致性差。BIA测量FM、FFM和ASM的校正模型拟合效果好,可适用于不同型号多频BIA仪器评估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
-
等时替代模型下身体活动与儿童青少年肌肉发育的横断面调查
-
黄子微 邓钰莹 梁晓潼 陈淼 潘顺 张泽辉 刘丽
-
2024 Vol. 19 (5):
355-359.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07
-
摘要 (
83 )
PDF
(399KB)(
244
)
-
背景:当前研究多在传统回归模型下探讨单一行为对肌肉健康的影响,忽略了身体活动时间变化上的联系,等时替代模型可更精准地量化身体活动时间变化对肌肉产生的综合效应。
目的:在等时替代模型下探讨广州市儿童青少年中不同身体活动与肌肉发育的关联。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7 767名6~17岁广州市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的问卷调查,采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量去脂体重和四肢骨骼肌质量。基于多重线性回归,以每天30 min为替代单位,在等时替代模型下评估中高强度运动(MVPA)、低强度运动(LPA)或睡眠等时替代久坐对肌肉发育指标的效应。
主要结局指标:去脂体重指数(FFMI)、去脂体重百分比(FFM%)和四肢骨骼肌百分比(ASMM%)。
结果:每天用30 min的MVPA等时替代久坐,FFMI、FFM%和ASMM%的Z值分别增加0.08、0.04和0.07(P均<0.05)。以每天30 min睡眠等时替代久坐后,FFMI Z值降低0.04个标准差(P<0.05),FFM% Z值则上升0.03个标准差(P>0.05)。性别和小学/中学分层分析显示出类似结果,且各亚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每天30 min的MVPA替代久坐与FFM、ASMM增长存在关联,用每天30 min的睡眠替代久坐亦可能与全身肌肉发育存在正向关联。
-
中国西南三省市学龄儿童体成分与血压相关性的横断面调查
-
刘琴 彭支莲 袁双贵 李兴贵 马军 安曦州 陈镜宇 罗顺清 贺向前 陈栏灵 黄道超 梁小华
-
2024 Vol. 19 (5):
360-366.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08
-
摘要 (
104 )
PDF
(811KB)(
249
)
-
背景:依靠BMI等传统指标难以全方位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和健康风险,体成分分析能够更精准地反映儿童体内脂肪、肌肉、水分等成分的分布情况,为儿童健康状况的评估开辟了新途径。
目的:探讨中国西南三省市(四川、重庆、贵州)中小学生体成分与血压的相关性,为儿童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西南三省市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基本信息、家庭基本情况、青春期发育、家族疾病史、营养状况和儿童饮食等变量。统一体格测量、血压测量,使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成分指标(体脂率、肌肉占比、含水率、蛋白质和无机盐占比)。对纳入分析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探讨体成分与血压偏高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主要结局指标:体成分与血压的相关性。
结果:西南三省市(四川、重庆、贵州)6所中小学8 397人进入本文分析,其中小学生5 722人,中学生2 675人;城区4 593人,乡村3 804人;平均年龄(10.9±2.4)岁,男生4 445人(52.9%),女生3 952人;检出血压偏高784人(9.3%),血压偏高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超重肥胖儿童高于非超重肥胖、青春期发动高于未青春期发动、饮食偏咸高于非饮食偏咸(P均<0.05);体成分5项指标(体脂率、含水率、肌肉占比、蛋白质占比、无机盐占比)均与血压相关(P均<0.05);男女生的体成分指标与血压偏高风险呈现不同的关联模式,女生体脂率、含水率、肌肉占比、蛋白质占比与血压偏高风险呈线性相关,无机盐占比与血压偏高风险呈非线性相关;男生体脂率和无机盐占比与血压偏高呈现近似线性相关,肌肉占比、含水率和蛋白质占比与血压偏高均呈非线性关联。在体脂率、肌肉占比、含水率、蛋白质占比和无机盐占比5项体成分指标中,以男女生各自的中水平为参照,仅男生体脂率低水平、含水率和蛋白质占比高水平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有显著升高或降低变化。
结论:中小学男女生体成分与血压偏高密切相关,将体成分分析纳入儿童心血管健康风险评估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儿童血压偏高。
-
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成分的横断面调查
-
陈淼 梁晓潼 程红 刘军廷 邓钰莹 黄子微 纪吉婷 龙佳仪 刘丽
-
2024 Vol. 19 (5):
366-371.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09
-
摘要 (
88 )
PDF
(820KB)(
201
)
-
背景:肥胖表型的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清楚,现有研究多关注单一生活行为与肥胖表型的关联,缺乏综合分析生活行为对肥胖表型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及其等级与肥胖表型的关联,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依据。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对广州市8 222名儿童青少年进行生活行为的问卷调查并构建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同时进行身体测量和心血管代谢指标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健康行为指数及其等级与肥胖表型的关联。
主要结局指标:肥胖表型[代谢健康正常体重(MHNW)、代谢异常正常体重(MUNW)、代谢健康超重(MHOW)、代谢异常超重(MUOW)、代谢健康肥胖(MHO)、代谢异常肥胖(MUO)]。
结果: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增加与MUNW、MHOW和MUO风险降低存在统计学关联(OR分别为0.95、0.91和0.88,P均<0.05);与行为指数低级相比,高级指数可使MUNW、MHOW和MUO风险分别降低18%、29%和41%(P均<0.05);与MHO相比,高级指数可使MUO风险降低38%(P<0.05)。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在男生中与MUNW风险存在负关联(OR=0.93, P<0.05),在女生中与MHOW风险存在关联(OR=0.88, P<0.05)。按年龄分层后,高级行为指数使12~18岁儿童MUNW的风险降低21%,使6~11岁儿童MHOW的风险降低41%。
结论: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增加与MUNW、MHOW和MUO风险降低存在关联,并且关联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
广州市儿童青少年膳食模式与体成分的横断面调查
-
梁晓潼 邓钰莹 陈淼 黄子微 纪吉婷 潘顺 张泽辉 龙佳仪 陈敏 刘丽
-
2024 Vol. 19 (5):
372-377.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10
-
摘要 (
85 )
PDF
(1672KB)(
242
)
-
背景:膳食对体成分有着重要影响,但儿童青少年膳食模式与体成分的关联研究仍较匮乏。
目的:探讨广州市儿童青少年膳食模式与体成分的关联。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于2019年3~12月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6~17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13类食物的摄入情况,并进行体成分测量。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膳食模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膳食模式与体成分的关联。
主要结局指标:体脂率(BF%)、去脂体重指数(FFMI)和体脂量/去脂体重比(FM/FFM)Z值。
结果:7 590名儿童青少年进入分析,年龄(11.7±2.9)岁,男生4 064名(53.5%)。共构建了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均衡膳食、细粮肉类、油炸腌制类和果奶膳食模式。调整人口学特征后,均衡膳食模式中因子得分最高四分位数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BF% Z值(β=-0.07,95%CI=-0.14~0.00)和FM/FFM Z值(β=-0.07,95%CI=-0.14~0.00)均减少0.07个标准差。果奶膳食模式中因子得分最高四分位数与最低四分位数相比,FFMI Z值(β=0.10,95%CI=0.03~0.17)增加了0.10个标准差。其余膳食模式与体成分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均衡膳食模式与脂肪减少存在关联,果奶膳食模式与去脂肪组织或肌肉增长有关联。
-
中国和美国儿童青少年骨骼肌发育规律与参照标准的比较研究
-
李民俊 董虹孛 熊静帆 程红 肖培 单馨影 米杰
-
2024 Vol. 19 (5):
378-384.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11
-
摘要 (
166 )
PDF
(629KB)(
338
)
-
背景:骨骼肌作为人体成分的重要组成,是维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与全面健康的根基。不同社会环境与人种背景下儿童青少年骨骼肌生长发育水平有所差别。
目的:提供中国3~18岁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别骨骼肌发育参照标准,并比较中美两国骨骼肌质量发育规律与参照标准。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基于2013至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研究(CCACH)中的数据,选取了3~18岁共12 583名中国儿童青少年。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中,选取2011至2018年度8~18岁儿童青少年共6 467名。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全身肌肉和四肢骨骼肌质量,并采用位置、尺度和形状的广义加性模型(GAMLSS)方法估算性别和年龄特异性参考值。
主要结局指标: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四肢骨骼肌质量百分比(ASMR),上肢骨骼肌质量指数(ULSMI),下肢骨骼肌质量指数(LLSMI)。
结果:儿童青少年ASMI、ULSMI和LLSMI随年龄不断增加,男童在14岁后增长趋于平缓,女童13岁后增长逐渐放缓且出现下降。在所有年龄段,美国儿童青少年在相同Z评分下的ASMI水平普遍高于中国儿童青少年,且这一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在14岁以后不断扩大。ASMR发育特点略有不同,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儿童青少年在10~14岁增长速率高于美国儿童青少年。4项肌肉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童在各项指标的数值均高于女童。
结论:中美两国儿童青少年四肢骨骼肌的发育特点与差异,应基于本国儿童青少年标准进行骨骼肌发育水平的评估。
-
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肥胖表型的横断面调查
-
邓钰莹 梁晓潼 陈淼 黄子微 纪吉婷 张泽辉 龙佳仪 潘顺 刘丽
-
2024 Vol. 19 (5):
385-391.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12
-
摘要 (
84 )
PDF
(975KB)(
232
)
-
背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不断升高,现有研究多探讨单一生活行为对体成分的影响,缺乏综合生活行为与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关联情况。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成分的关联。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研究对象为广州市中小学2019年4月在校的6~17岁学生。采用Hologic DiscoveryA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体成分测量,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学生的健康生活行为,根据睡眠充足、适度静态行为时间、充足的中高强度运动、天天吃早餐、天天吃蔬菜、天天吃水果、无含糖饮料摄入7个条目评价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并根据总分(0~7分)划分等级:低(0~2分)、中(~4分)、高(~7分)。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生活行为指数及其等级与体成分指标(Z值)的关联。
主要结局指标:全身和中心脂肪蓄积,全身和四肢肌肉水平。
结果:1 703名6~17岁学生中男生924名(54.3%),女生779名(45.7%)。调整了年龄、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后,在男生中,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骨骼肌质量指数(MMI)和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呈正关联(β均=0.07,95%CI均为0.02~0.12),以低级行为指数为对照,中、高级指数与MMI(β中级=0.22;β高级=0.30)和ASMI(β中级=0.22;β高级=0.29)的Z值增加存在关联;在女生中,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脂率(BF%)、内脏脂肪面积(VFA)和脂肪肌肉比(FMR)的 Z值存在负关联(β均为-0.07,95%CI均为-0.12 ~-0.01),以低级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为对照,高级指数与BF%、VFA和FMR 的Z值降低存在关联,β系数分别为-0.29、-0.29和-0.28。年龄分层分析显示,在青春期男生(12~17岁)和女生(10~17岁)中,以上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体成分指标的关联仍然存在。
结论:健康生活行为指数与男生肌肉质量增长及女生的全身和中心脂肪蓄积减少存在关联,且这些关联在青春期更显著。
-
母亲产后分离焦虑对学龄前儿童社会情绪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苏茹昕 潘昊 林青敏 王广海 孙莞绮 姜艳蕊 朱绮 张云婷 江帆
-
2024 Vol. 19 (5):
392-399.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5.013
-
摘要 (
114 )
PDF
(635KB)(
195
)
-
背景:母亲产后分离焦虑是影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母亲产后分离焦虑对儿童早期的影响和产生影响的关键节点尚不明确。
目的:探讨母亲在产后2年内4个时点的分离焦虑对学龄前期儿童社会情绪的影响。
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方法:在上海睡眠出生队列中纳入年龄18~45岁、孕周≥28周、胎儿无已知畸形、长期定居在上海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区分院分娩、单胎妊娠的孕晚期产妇作为本文队列人群,子代纳入出生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2 500~4 000 g的健康新生儿,排除曾入住NICU或出生1、5 min Apgar评分中有1次≤7分者。采集孕晚期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母亲生产年龄,抑郁、焦虑和整体应激水平,采集子代6月龄时婴儿气质类型。母亲于产后6、12、18和24个月行母亲分离焦虑量表(MSAS)评估,子代6岁时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儿童社会情绪发展情况。
主要结局指标:SDQ困难总分、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
结果: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纳入符合本文孕晚期产妇和新生儿纳排标准的孕晚期产妇和子代新生儿均为262名,退出样本(n=80)和纳入样本(n=182)基线数据敏感性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产妇生产时年龄(29.7±3.3)岁,最高学历以本科或大专学历占比最高(73.1%),基于抑郁量表评估抑郁,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估焦虑,孕妇生活事件量表评估应激水平,结果显示母亲孕晚期整体心理健康情况良好,家庭年收入14~29万元人民币者占48.6%,<14万元人民币者占38.1%;子代6月龄气质类型:易养型44.3%,中间偏易养型39.2%,中间型或难养型16.5%。母亲在子代6、12、18和24月龄的分离焦虑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18和24月龄时母亲分离焦虑水平显著低于6月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年收入更高的母亲在儿童18月龄时分离焦虑水平更低,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母亲在6月龄和18月龄时分离焦虑水平更低。母亲生产时年龄与儿童18月龄时母亲分离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孕晚期母亲抑郁水平与儿童18月龄和24月龄时母亲分离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孕晚期母亲特质焦虑水平与儿童24月龄时母亲分离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未发现儿童性别和气质与母亲分离焦虑水平的显著关联。调整了基本人口学变量和母亲孕晚期情绪状态等因素后,产后12和18个月时母亲分离焦虑水平与儿童内化问题存在显著关联。未发现产后6个月时母亲分离焦虑与儿童6岁时内化问题的显著相关,未观察到母亲分离焦虑水平与儿童6岁时外化问题和困难总分的显著相关。
结论:生命早期的母亲分离焦虑水平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独特风险因素,与儿童学龄前期内化问题存在显著关联。
病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