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论著

  • 多中心大于胎龄儿新生儿期死亡原因及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 中国新生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多中心调查协作组
  • 2019 Vol. 14 (6): 401-405.
  • 摘要 ( 423 ) PDF (445KB)( 587 )
  • 目的探讨大于胎龄儿(LGA)新生儿期死亡原因及死亡风险。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死亡原因多中心调查》数据库包括39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胎龄≥24周的所有死亡病例数据,以数据库中的LGA为病例组(单胎出生,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分别以数据库中全部适于胎龄儿(AGA)和配对的AGA(1∶1)为对照组(匹配条件:单胎、胎龄、性别、来源医院),比较LGA和AGA新生儿期死亡原因。通过整体人群中LGA和AGA活产婴儿比例,估计整体人群LGA死亡风险。采集母亲因素、围生期因素、新生儿因素和死亡原因。根据WHO ICD-PM分类标准分为11类新生儿期死亡原因。结果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数据库中新生儿期死亡的LGA和AGA分别为126和1 183例。LGA组新生儿除出生体重、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外均与匹配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矫正出生体重和妊娠期糖尿病因素,LGA组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较匹配AGA组增加1.94倍(OR=2.938,95%CI: 1.346~6.416,P=0.007)。LGA的主要死亡原因排序为先天性疾病(29.4%)、围产期窒息(21.4%)、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14.3%)、重症感染(11.9%)。LGA组新生儿全因死亡风险与匹配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GA组死于重症感染(N6:细菌性败血症,细菌脑膜炎,肺炎,病毒感染等)的风险低于匹配AGA组(OR=0.541,95%CI:0.320~0.912,P=0.019)。结论国内三级医院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单胎LGA的主要死亡原因构成及其比例与AGA相比总体一致,LGA并不增加新生儿期的死亡风险,且死于重症感染风险低于AGA。
  • 重症监护室免疫抑制和免疫健全脓毒症患儿28天内死亡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彭纯颖 刘婷彦 应佳云 陈伟明 闫钢风 陆国平
  • 2019 Vol. 14 (6): 406-412.
  • 摘要 ( 399 ) PDF (1080KB)( 986 )
  • 目的评估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收入PICU的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考察免疫抑制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PICU出院诊断脓毒症连续病例385例,排除入科后24 h内死亡和PICU获得性脓毒症病例,251例P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免疫抑制组110例 (43.8%),免疫健全组141例。与免疫健全组比较,免疫抑制组以住院转入患儿(70%)为主,PICU维持治疗需求(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高、24 h PRISM评分高,不明确感染部位比例高,免疫抑制组接受ECMO治疗者全部死亡,持续肾脏代替治疗(CRRT)存活率为17.4%,入PICU第28 d病死率69.1%。免疫健全组和免疫抑制组28 d内存活和死亡患儿比较,除脓毒性休克、有创机械通气、CRRT、PRISM Ⅲ评分、乳酸>2 mmol·L-1比例、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脱离PICU时间、24 h内放弃治疗、总放弃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存活和死亡因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有创机械通气、乳酸>2 mmol·L-1是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共同危险因素,休克是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病死率较高;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更高;PRISMⅢ评分、48 h内有创机械通气和入院乳酸值(>2 mmol·L-1)是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建立早期预警指标,对免疫抑制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预后。
  • 基于371例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 宋纯东 代思雨 宋丹 任献青 王小飞 郭庆寅 张霞 杨濛 张建 翟文生 丁樱
  • 2019 Vol. 14 (6): 413-417.
  • 摘要 ( 350 ) PDF (393KB)( 630 )
  •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和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我院)儿科住院、有肾活检病理报告、年龄<18周岁的HSP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71例HSPN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223例、女148例,中位年龄10(2~18)岁。①85.4%患儿于皮肤紫癜后1个月内出现尿检异常。紫癜伴消化道和关节症状者占37.5%,紫癜伴关节、肌肉症状者占21.6%,紫癜伴消化道症状者占20.2%。②临床分型:血尿加蛋白尿型占78.4%,肾病综合征(NS)型占15.1%,单纯性蛋白尿型和单纯性血尿型各占3.2%。NS型(12.5%,7/56)较血尿加蛋白尿型(3.8%,11/291)中肉眼血尿比例较高(χ2=28.4,P<0.01)。有消化道症状者(45.8%,98/214)较无消化道症状者大量蛋白尿的比例高(40.1%,63/157)(χ2=15.6,P<0.001)。③光学显微镜分级以Ⅲ级最多(74.9%),其中Ⅲa和Ⅲb型各占46.6%和28.3%,其次为Ⅱ型(21.3%)。免疫荧光分型以IgA型最多(83.3%)。④临床分型与光学显微镜分级(r=0.264,P<0.001)和肾小管病理分级(r=0.246,P<0.001)、光学显微镜分级与肾小管病理分级(r=0.366,P<0.001)、新月体的比例与24 h尿蛋白量(F=3.980,P=0.001)均有相关性。结论儿童HSPN临床以血尿加蛋白尿型最常见,病理以Ⅱ级和Ⅲ级多见。临床与病理、消化道症状与大量蛋白尿、NS型和肉眼血尿、肾小管病变程度与病理分型、新月体含量与24 h尿蛋白水平等均有一定相关性。
  • 儿童肺结核支气管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检测的诊断准确性研究
  • 祁雪 彭小姗 郭琰 刘芳 刘洋 廖琼 朱渝 吴喜蓉 尹青琴 马渝燕 饶小春 焦安夏 孙琳
  • 2019 Vol. 14 (6): 418-421.
  • 摘要 ( 704 ) PDF (377KB)( 688 )
  •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Xpert MTB/RIF检测对儿童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有疑似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留取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作为病原学检测标本,分别以病原学诊断活动性结核病和临床诊断活动性结核病为金标准,以Xpert MTB/RIF为待测标准,考察Xpert MTB/RIF对病原学和临床诊断结核的诊断价值。基于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MTB)的Ct值反映所检测样本中MTB的载量;通过对利福平耐药位点的检测,对MTB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疑似结核病患儿351例,男198例,女153例,年龄(5.9±3.9)岁。肺结核患儿125例,其中病原学诊断结核43例(34.4%),临床诊断结核82例(65.6%);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51例(40.8%),单纯肺结核74例(59.2%);非结核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2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187例(82.7%),细菌性肺炎39例(17.3%)。Xpert MTB/RIF在病原学诊断和临床诊断结核的敏感度分别为79%(95%CI:63%~89%)和51%(95%CI: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P=0.002);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的敏感度为80%(66%~90%),单纯肺结核的敏感度47%(35%~59%);病原学诊断和临床诊断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和单纯肺结核特异度均为100%(95% CI:97.9%~100%)。Xpert MTB/RIF检测病原学诊断结核敏感度高于临床诊断结核,肺结核合并支气管结核敏感度高于单纯肺结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8,P<0.00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MTB核酸检出载量病原学诊断结核高于临床诊断结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P=0.025)。76例Xpert MTB/RIF检测阳性患儿中,利福平耐药2例(2.6%)。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Xpert MTB/RIF检测在儿童肺结核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在缺乏细菌学诊断证据的临床诊断结核病儿童中发现MTB,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有助于提高儿童结核病病原学检出率。
  • 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失败的危险因素及结局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陆艺 李双双 余章斌 周金君
  • 2019 Vol. 14 (6): 422-427.
  • 摘要 ( 425 ) PDF (1058KB)( 889 )
  •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早产儿失败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19年4月1日。纳入CPAP治疗早产儿失败的原因分析及CPAP治疗失败后对早产儿结局影响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的文献。采用NOS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3对CPAP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及CPAP治疗失败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选取两个率的比值比(OR)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选取标准均数差(SMD)及95%CI表示。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13 075例早产儿。治疗失败危险因素:胎龄、出生体重、产前激素、多胎、男性、CPAP初始PEEP、初始FiO2、重度RDS的OR/SMD及95%CI分别为:-0.83(-1.10~-0.55)、-0.97(-1.39~-0.55)、0.83(0.76~0.90)、0.88(0.79~0.98)、1.29(1.19~1.40)、0.96(0.54~1.38)、7.6(3.93~11.26)、5.94(3.55~9.94),P均<0.05;母并发症、剖宫产、胎膜早破、1 min Apgar、5 min Apgar评分对CPAP治疗失败没有影响,P均>0.05。结局指标中:CPAP治疗失败对早产儿病死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气胸、重度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出血(IVH)发生率的OR(95%CI)分别为5.07(3.66~7.01)、3.99(3.50~4.55)、11.32(1.74~73.69)、2.25(1.54~3.27)、2.42(1.78~3.29)、3.64(2.58~5.15),P均<0.05。结论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多胎、男性、高CPAP初始PEEP及FiO2、RDS是CPAP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产前激素是CPAP失败保护因素。CPAP治疗失败会造成早产儿病死率、BPD、气胸、ROP、NEC、IVH发生率的增加。
  • SLC37A4基因突变致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婴儿糖原累积病Ib型1例并文献复习
  • 游承燕 符跃强
  • 2019 Vol. 14 (6): 428-433.
  • 摘要 ( 782 ) PDF (663KB)( 1177 )
  • 目的探讨SLC37A4基因突变致血甘油三酯严重增高的婴儿糖原累积病Ⅰb型(GSD Ⅰb)的临床特征及其遗传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报告1例GSD Ⅰb婴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和基因突变特点,并行文献复习。结果女,8月龄,因“少食2月,发热1周”就诊,入院后表现为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79.97 mmol·L-1)、难以纠正的反复低血糖、高乳酸血症和肝脏肿大。患儿于我院行血浆置换降脂治疗2次后血甘油三酯显著降低。经鼻胃管泵入脱脂奶,同时添加玉米生淀粉维持血糖稳定,患儿病情逐渐平稳。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存在SLC37A4基因杂合变异c.1063G>T(p.E355*)和c.343G>A(p.G115R),分别来自母亲(杂合状态)和父亲(杂合状态)。检索PubMed、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共筛选到25篇文献,与本文合并后共报道88例GSD Ⅰb患儿。婴儿期起病45例(51.1%)。临床表现以肝肿大(87.5%)、中性粒细胞减少(81.8%)、高甘油三酯血症(71.6%)、高乳酸血症(69.3%)和低血糖(55.7%)多见,合并症以高尿酸血症(40.9%)、矮小(33.0%)、炎症性肠病(14.8%)和肝腺瘤(14.8%)多见。行肝穿刺活检20例(22.7%)。共报道92个突变位点,包括错义突变、框架移位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无义突变。中国人种中c.572C>T(p.Pro191leu)最常见(15/57,,26.3%),且仅在中国人种中被检出。结论患儿表现为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反复低血糖、高乳酸和肝肿大时,应高度怀疑GSD,基因检查能明确诊断。血浆置换治疗是降低GSD Ⅰb型患儿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应给予脱脂奶粉、玉米生淀粉喂养以维持血脂、血糖水平。
  •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8例病例系列报告
  • 胡波飞 张丽 施丹 杨颖 徐美春 徐卫群 徐晓军 宋华 汤永民 陈英虎
  • 2019 Vol. 14 (6): 434-437.
  • 摘要 ( 908 ) PDF (370KB)( 691 )
  •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18例CAEBV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EB病毒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等)、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18例CAEBV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8例、女10例。发病年龄1.0~13.9岁。该病起病方式13例为EB病毒再发感染,5例为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18例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首次检测均阴性,EB VCA-IgG均强阳性,血清(18/18)、骨髓(14/14)及活检组织EBV-DNA(肝1/4,淋巴结2/3)强阳性;IL-4、IL-10及IFN-γ升高者分别占67%(12/18)、89%(16/18)、72%(13/18)。B细胞、总T细胞及CD8+T细胞、NK细胞比例降低。患儿主要接受抗病毒药物、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联合化疗、利妥昔单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1例失访,14例(78%)死亡,EBV-HLH起病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CAEBV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案差异较大,病死率高,预后差。EBV DNA及抗体谱、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呈一定的特异性,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进行有计划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提供参考。
  • 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分离株的分子、耐药性及毒力特征研究
  • 耿文静 李文婷 史伟 黑明燕
  • 2019 Vol. 14 (6): 438-442.
  • 摘要 ( 303 ) PDF (407KB)( 652 )
  • 目的探讨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临床分离株的分子、耐药性及毒力特征。方法从NICU中收集皮肤软组织感染的CA-MRSA菌株,总结其临床特点,对所有菌株进行MLST、SCCmec、SPA和agr分型,并行21种超抗原毒素基因、sasX基因和PVL基因检测。所有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8例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新生儿,单部位感染10例,多部位感染18例,检出30株CA-MRSA,以脐部蜂窝织炎为主(12/30,40.0%),主要的流行克隆为ST59-IVa-t437-agr-1(73%,22/30), 超抗原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为80%,PVL的阳性率为47%。发现了4株苯唑西林敏感的MRSA(OS-MRSA),红霉素耐药率高。结论新生儿CA-MRSA皮肤软组织感染以脐部蜂窝织炎为主,主要的流行克隆为ST59-IVa-t437-agr-1, 超抗原及PVL基因携带率高,首次发现了OS-MRSA,红霉素耐药率高。
  • 上海市松江区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和睡眠问题的横断面调查
  • 杨青 彭咏梅 朱庆庆 刘磊磊 程春芬 花静 王瑞平
  • 2019 Vol. 14 (6): 443-447.
  • 摘要 ( 413 ) PDF (399KB)( 707 )
  •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的睡眠情况,分析不同特征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睡眠问题。方法在普遍动员、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以上海市松江区幼儿园作为问卷调查现场,以《儿童家族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作为调查工具,以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就寝延迟,睡眠中发生每周>2次的以下情况:害怕就寝、打鼾、白天嗜睡、磨牙、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先对幼儿园保健老师集中统一培训,保健老师再对幼儿园班主任进行培训。问卷填写人为幼儿父或母或抚养人且近1年与幼儿一起生活。当场发放问卷、填写和回收。结果2018年5~6月22所幼儿园参与问卷调查,向儿童家长发放问卷8 624份,有效问卷8 586份,男孩4 595名(53.5%),女孩3 991名; 3~岁占17.8%、4~岁占34.1%、5~岁占32.0%、6~岁占16.1%。平均晚上就寝时间为21∶43,平均晨醒时间为7∶01,随年龄增长,白天、夜间和全天睡眠时间总量在减少,晚上就寝时间点延迟,平均晨醒时间点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白天、夜间、全天睡眠总量和就寝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不足的发生率为12.2%,就寝延迟的发生率为75.7%。随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和就寝延迟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害怕就寝72.4%,打鼾62.5%,白天嗜睡51.2%,磨牙50.4%,夜惊49.2%,梦魇41.2%,入睡困难33.4%,梦游4.4%。打鼾和磨牙的发生率男童高于女童(P<0.05),夜惊、梦魇、入睡困难和梦游的发生率女童高于男童(P<0.05)。结论上海市松江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就寝延迟,睡眠问题发生率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
  • 血乳酸清除率和血清降钙素原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 陈真真 张文祥 刘志婷 李自普
  • 2019 Vol. 14 (6): 448-452.
  • 摘要 ( 367 ) PDF (371KB)( 677 )
  •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儿第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2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山东省青岛妇女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连续病例,根据入PICU 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血乳酸清除率和血清PCT清除率对患儿入PICU 28 d内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5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死亡组17例,存活组33例。①死亡组SOFA评分、CRP和N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高于存活组(P分别为<0.001、0.041、0.017),PLT计数低于存活组(P=0.010);存活组腹腔感染所占比例高于死亡组(P=0.040)。②死亡组初始血乳酸、入PICU 6 h血乳酸和120 h血清PCT水平高于存活组(P分别为0.043、<0.01、0.044),血乳酸清除率以及24、48、72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低于存活组(P<0.001、<0.001、0.009、0.033、0.006)。③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不同时点中,120 h血清PCT清除率的约登指数最大(F=3.631,P=0.015)。SOFA评分(>11.5分)、6 h血乳酸清除率(<15.8%)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70.8%)联合,AUC达0.986,约登指数0.892,敏感度96.9%,特异度92.3%。结论SOFA评分、6 h血乳酸清除率和120 h血清PCT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儿28 d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三项指标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最佳。
  • 婴儿吸入性肺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刘芸 蒋高立 陆爱珍 时艳艳 刘靖 张聪聪 王立波
  • 2019 Vol. 14 (6): 453-456.
  • 摘要 ( 429 ) PDF (356KB)( 685 )
  • 目的 分析婴儿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肺炎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住院,入院前在我院门诊或入院后完成唾液吸入显像检查的患儿,根据检查结果分为病例组(吸入性肺炎)和对照组(非吸入性肺炎),回顾性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分析婴儿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484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病例组151例,对照组333例。两组既往肺炎病史、呛奶、病原学检测阳性、伴有神经系统疾病、上气道疾病、下气道结构异常、遗传综合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原学检测阳性(OR=2.033,95%CI: 1.261~3.279)、伴有神经系统疾病(OR=2.210,95%CI: 1.318~3.707)、上气道疾病(OR=2.408,95%CI: 1.556~3.727)、遗传综合征(OR=2.909,95%CI: 1.265~6.692)是婴儿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病原学检测阳性、伴有神经系统疾病、上气道疾病、遗传综合征是婴儿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 C反应蛋白在婴儿泌尿系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 王利霞 马丽娟 张宏文
  • 2019 Vol. 14 (6): 457-459.
  • 摘要 ( 552 ) PDF (322KB)( 686 )
  •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婴儿泌尿系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儿科门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就诊的婴儿,病初有血常规和CRP检查结果且CRP>8 mg·L-1者,最终诊断明确为细菌感染者(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根据CRP(mg·L-1)数值分为A组(8~25)、B组(25~50)、C组(50~75)、D组(75~100)和E组(≥100),比较不同组的诊断情况。结果 713例婴儿纳入研究,其中A、B、C、D和E组分别为320、216、84、58和35例。随着CRP的升高,泌尿系感染所占比例升高,而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所占比例降低。当CRP≥50 mg·L-1时,泌尿系感染阳性率62.1%(110/177);当CRP≥75 mg·L-1时,泌尿系感染阳性率87.1%(81/93);而当CRP≥100 mg·L-1时,泌尿系感染阳性率高达91.4%(32/35)。当CRP≥50 mg·L-1时,约登指数最大(0.819),敏感度93.2%(95%CI:86.6%~96.8%),特异度88.7%(95%CI:85.9%~91.1%)。结论 凡是婴儿发热,特别是血常规CRP明显升高者(≥50 mg·L-1),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必须完善尿常规检查,以明确或除外泌尿系感染可能。
  • 免疫抑制治疗对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陈慧 刘怡 马洁 高超 邢天禹 赵晓曦 陈振萍
  • 2019 Vol. 14 (6): 460-463.
  • 摘要 ( 434 ) PDF (389KB)( 638 )
  • 目的 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经免疫抑制治疗(IST)后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住院初诊为获得性重型AA(SAA)/极重型AA(VSAA)且应用IST治疗的患儿为SAA/VSAA组,同期在我院住院初诊为获得性非重型AA(MAA)并给予环孢素A(CsA)口服治疗的患儿为MAA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儿初诊时、SAA/VSAA组治疗6个月和12个月、MAA组治疗6个月外周血中IFN-γ、TNF-α、IL-2、IL-4、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SAA/VSAA组25例,MAA组37例。①初诊时SAA/VSAA组IFN-γ和IL-6表达较MAA组增加(P<0.05)。②SAA/VSAA组经IST治疗1年后,IFN-γ和IL-6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截至末次随访,SAA/VSAA组除3例失访外,余22例全部生存,无复发。结论 SAA/VSAA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异常,IST可显著改善初治患儿相关造血负向调控因子的表达。

病案报告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