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 2024, Vol. 19 ›› Issue (6): 451-455.DOI: 10.3969/j.issn.1673-5501.2024.06.008
吴宏丽1,周旋2,丁静1,李园芳1,刘琦2,张晓婷2,廖卫华1
WU Hongli1, ZHOU Xuan2, DING Jing1, LI Yuanfang1, LIU Qi2, ZHANG Xiaoting2, LIAO Weihua1
摘要: 背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患儿容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目前缺乏相关的风险预测模型。 目的探讨影响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以此构建风险列线图并验证。 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住NICU≥24 h、入院日龄≤28 d、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排除入NICU前已存在皮肤破损或皮肤感染,患先天性皮肤病或易导致皮肤损伤疾病(畸胎瘤),外科手术后,转院、非医嘱出院的新生儿。根据新生儿病历中记录的是否存在医源性皮肤损伤分为医源性皮肤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基于文献复习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纳入本文分析的影响因素。在病历系统中回顾性采集新生儿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及围生期孕母信息。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行外部验证。 主要结局指标模型对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测性能。 结果631例进入本文分析,损伤组170例(26.9%),非损伤组461例。建模组442例,验证组189例。建模组和验证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非纯母乳喂养、使用纸质医用黏胶布、医用黏胶使用不规范、去除医用黏胶清洁剂类型为75%乙醇溶液、使用无创机械通气、使用约束带、药物外渗均是影响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建模组和验证组ROC的AUC分别为0.929(95%CI:0.900~0.958)和0.941(95%CI:0.908~0.974)。建模组和验证组校准曲线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分别为14.649和8.670,P分别为0.066和0.371。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显示该模型对高风险患儿进行及时干预可以使大部分患儿受益,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性。 结论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