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次
2022年 17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2-04-25
上一期 |
下一期
论著
-
亚低温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
王睁 王颖雯 程国强 王来栓 周文浩 张崇凡
-
2022 Vol. 17 (2):
81-89.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2.02.001
-
摘要 (
603 )
PDF
(2226KB)(
870
)
-
背景:2012年前有多项亚低温治疗中重度HIE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发表,之后又有多项RCT相继完成,本文是《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实践治疗指南(2022版)》的临床问题之一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目的:评估中重度HIE经亚低温及其联合其他治疗后的远期随访结局。
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
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CINAHL;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和英文文献检索截止时间分别为2021年11月12日和12月6日。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之后阅读全文进行二筛。二筛排除标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新生儿合并有先天畸形;②亚低温治疗开始时间超过生后12 h;③治疗时新生儿核心温度不在33.0℃~35℃或未持续治疗至72 h;④对症支持治疗联合亚低温治疗随访时间<18个月,或亚低温联合其他治疗随访时间<12个月;⑤干预组为非亚低温治疗的其他治疗。运用GRADE对证据体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和R语言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整合。
主要结局指标:随访18个月后的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
结果:①亚低温治疗14篇文献,其中RCT 13篇,NRSI 1篇;全身低温8篇,选择性头部低温6篇;随访时间18~30月龄13篇,6~7岁1篇;亚低温组1 091例,对照组(对症支持)1 087例。亚低温组较对照组降低了27%的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风险(RR=0.73,95%CI:0.67~0.80,P<0.01),其中中重度HIE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风险分别降低了41%和19%,脑瘫发生率降低了36%,但不降低听力和视力障碍的发生率;亚低温组与对照组(对症支持)心律失常、严重低血压、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持续肺动脉高压、败血症、静脉血栓形成和皮肤破损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10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4篇,氙气和干细胞各2篇,褪黑素和托吡酯各1篇),3篇RCT随访≥18个月,亚低温联合或褪黑素、或托吡酯、或氙气较亚低温治疗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CI:0.59~1.98,P=0.80)。
结论:亚低温治疗降低了27%中重度HIE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风险,亚低温联合药物治疗有进一步研究的前景。
-
轻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系统发育结局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
-
王颖雯 王睁 程国强 王来栓 周文浩 张崇凡
-
2022 Vol. 17 (2):
90-97.
-
摘要 (
656 )
PDF
(1113KB)(
862
)
-
背景:既往认为轻度新生儿却氧缺血性脑病(HIE)具有良好的长期结局,但近年来有证据表明轻度新生儿HIE较正常儿童存在不良神经发育结局。
目的:探讨轻度新生儿HIE是否受益于亚低温治疗。
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INAHL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英文文献检索截止时间分别为2021年11月12日和2021年12月6日。阅读文题和摘要初筛,之后阅读全文进行再筛。再筛排除标准(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轻度新生儿HIE诊断不符合(改良)Sarnat标准;②新生儿合并有先天畸形;③不能提取新生儿轻度HIE的结局数据;④随访时间<12月。采用Revman 5.4和R语言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整合。异质性采用I2检验,I2>50%选用随机效应模型,I2≤50%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使用GRADE评价证据体质量,证据体中文献数量≥10篇进行发表偏倚分析。
主要结局指标:≥12月龄新生儿HIE死亡率和神经系统伤残联合发生率。
结果:中英文数据库共检索到1 839 篇,再筛113篇,最终24篇文献进入本文 Meta 分析。其中RCT 4篇,队列研究7篇,病例系列报告13篇。21篇文献以二分类变量报告神经系统伤残,3篇文献以连续变量报告神经系统伤残。随访时间在12个月至3岁16篇,>3岁9篇(1篇文献分别在随访至24月和7岁时报告了神经系统伤残事件)。24篇文献在观察期间均未报告死亡事件。21篇以二分类变量报告的文献中,轻度新生儿HIE总样本量为369例,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为21%(95%CI:14%~29%=,I2=80%,Egger检验提示存在发表偏倚(t=4.68,P<0.01);亚低温治疗亚组和非亚低温治疗亚组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分别为11%(95%CI:0~23%)和21%(95%CI:13%~29%)。4篇RCT比较接受亚低温治疗和非亚低温治疗的轻度新生儿HIE患儿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8,95%CI:0.27~2.31,I2=0,P=0.62);4篇队列研究将接受非亚低温治疗轻度新生儿HIE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童相比,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增加19倍(OR=19.06,95%CI:7.01~51.85,I2=42%,P=0.16)。随访12月龄至3岁亚组和>3岁亚组神经系统伤残发生率分别为20%(95%CI:11%~29%)和24%(95%CI:11%~36%)。
结论:轻度新生儿HIE随访到3岁潜在的神经系统联合伤残风险增加至24%,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以亚低温治疗利大于弊。
-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生物学特征及其预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胡海蕊 袁媛 李君 薛天琳 王营 刘曙光 高超 郑胡镛
-
2022 Vol. 17 (2):
98-103.
-
摘要 (
584 )
PDF
(999KB)(
648
)
-
背景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在现有危险度分层治疗方案中,预后存在差异。目的探究儿童急性T-AL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早期治疗反应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使用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初诊为T-ALL患儿白血病免疫标志和融合基因的特征,及其与患儿临床表现、早期治疗反应和长期预后的相关性。主要结局指标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结果101例T-ALL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其中男76例(75.2%)。SIL-TAL1是最常见的融合基因(21.8%,22/101),SIL-TAL1阳性患儿纳入高危的比例显著高于阴性者。干细胞标志CD34的表达率为45.5%(46/101)。表达免疫标志CD2者与初诊外周血高WBC计数相关;表达CD34者与强的松反应不良及第15 d高微小残留病(MRD)相关;表达CD33者与诱导结束时形态学不缓解及高MRD相关;表达CD10者强的松治疗反应良好者多。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SIL-TAL1阳性、强的松治疗反应不良、治疗第15 d骨髓形态学不缓解、第33 d高MRD及高危危险度与不良的EFS和OS相关(P均<0.05),其中第33 d MRD≥1%和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亦是EFS和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危险比分别为第33 d MRD≥1%对EFS为1.96(95%CI:1.114~3.452,P=0.020),对OS为2.062(95%CI:1.138~3.734,P=0.017);SIL-TAL1阳性对EFS为2.536(95%CI:1.053~6.104,P=0.038),对OS为2.921(95%CI:1.144~7.457,P=0.025)。结论T-AL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在以MRD为分层依据的治疗方案中,SIL-TAL1和治疗早期MRD对预测患儿长期预后有一定价值。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入住NICU的影响因素分析
-
罗丽 冉丽红 代妮娅 包蕾 陈龙
-
2022 Vol. 17 (2):
104-108.
-
摘要 (
367 )
PDF
(1025KB)(
517
)
-
背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可能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
目的:探讨I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危险因素。设计: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市永川区妇幼保健院娩出、母亲明确诊断ICP且本次为单胎妊娠的新生儿,根据其生后24 h内是否入住NICU分为住院组和非住院组,样本量计算显示每组至少需要131例新生儿。截取母亲孕期及分娩时资料、新生儿资料以及生后24 h内入住NICU情况和原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入住NICU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评估这些危险因素对新生儿入住NICU的预测价值。
主要结局指标:I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NICU住院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因素。
结果:ICP孕妇娩出的新生儿621例,平均胎龄38.3(37.0,39.3)周,平均出生体重3 148±461)g,男308例。生后24 h内入住NICU(住院组)133例(21.4%),主要原因包括早产(78例)、呼吸窘迫(20例),低血糖、反应差和感染等;非住院组488例。住院组胎龄、出生体重、5 min Apgar评分、母亲诊断ICP的孕周均小于或低于非住院组,母亲分娩前最后1次ALT、AST、胆汁酸水平和新生儿早产率均高于非住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均随访至生后28 d,死亡1例(0.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OR=0.378,95%CI:0.301~0.474,P<0.001),母亲孕期皮肤瘙痒(OR=2.410,95%CI:1.411~4.114,P=0.001)、胆汁酸水平高(OR=1.016,95%CI:1.003~1.028),P=0.012)和母亲产前BMI低(OR=0.930,95%CI:0.873~0.990,P=0.023)是新生儿生后需要NICU住院治疗的危险因素.IC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生后24 h内入住NICU的预测因素及性能:ICP母亲伴孕期皮肤瘙痒症状时,新生儿胎龄(最佳诊断界值≤36.6周)、母亲胆汁酸水平(最佳诊断界值>20 μmol·L-1)和产前BMI( 最佳诊断界值≤24 kg·m-2)联合诊断的敏感度达96.7%(95%CI:90.8%~99.3%);ICP母亲不伴孕期皮肤瘙痒症状时,新生儿胎龄(最佳诊断界值≤36.5周)、母亲胆汁酸(最佳诊断界值>26.8 μmol·L-1)和产前BMI(最佳诊断界值>24 kg·m-2)联合诊断的敏感度达78.0%(95%CI:62.4%~82.4%)。
结论:胎龄小、母亲孕期皮肤瘙痒、孕期胆汁酸水平高和孕前BMI低是ICP母亲分娩的新生儿生后需要NICU住院治疗的危险因素。ICP孕妇伴孕期皮肤瘙痒症状时,胎龄≤36.6周、母亲孕期胆汁酸水平>20 μmol·L-1和产前BMI≤24 kg·m-2联合预测新生儿NICU住院治疗的敏感度达96.7%。
-
上海市闵行区儿童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7年患病率横断面调查
-
陈逍天 温晓飒 张羿 朱效宁 窦亚兰 韩雁 王胤 胡玉环 何雯楠 严卫丽
-
2022 Vol. 17 (2):
109-115.
-
摘要 (
314 )
PDF
(1039KB)(
589
)
-
背景: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导致成年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而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一般人群NAFLD患病率研究十分有限,长期变化趋势亦不明确。目的:描述儿童青少年NAFLD患病流行趋势。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以上海市闵行区2014至2020年参加健康体检的住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将ALT水平高于一般人群性别和年龄别P97.5水平定义为疑似NAFLD,依此估计疑似NAFLD患病率(简称患病率)。根据全国标准分别以BMI和腰围定义一般性肥胖和腹型肥胖。通过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其95%CI行描述NAFLD患病率逐年变化幅度,趋势性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校正BMI和腰围。主要结局指标:NAFLD患病率。结果:NAFLD总体患病率为5.1%,从2014年至2020年上升了2.5倍(2.1%到7.4%),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Ptrend<0.001),AAPC为0.9%(95%CI:0.1%~1.7%),且男孩高于女孩(6.3% vs 3.7%)。在体重正常人群中NAFLD患病率为1.9%,7年中呈逐年上升趋势(Ptrend<0.001)。调整BMI和腰围后,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仍显著(Ptrend<0.001)。结论:上海儿童青少年人群NAFLD患病率呈现每年上升近1.0%的趋势,调整BMI和腰围因素后,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仍然存在。提示除肥胖外,儿童人群防控NAFLD需进一步关注其他可干预危险因素的作用。
-
基于电子病例报告表在医院医疗信息平台自动抓取儿童肺炎真实世界数据的方法学探讨
-
王颖雯 苏玲 桂永浩 张崇凡 陆权 洪建国 沈兵 冯瑞 方金武 王伟炳 顾莺 董晓艳 王莹 陆国平 俞蕙 叶颖子 汤粱峰 葛小玲 黄敏 余松轩 徐虹 张晓波
-
2022 Vol. 17 (2):
116-121.
-
摘要 (
458 )
PDF
(591KB)(
601
)
-
背景:在医院医疗信息中自动抓取真实世界数据用于临床研究和管理备受关注。目的:构建电子病例报告表(eCRF)数据采集平台,实现真实世界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和疾病管理。设计:数据建模。方法:系统文献检索和提取儿童肺炎变量形成变量池,审核专家根据变量池确定核心变量,开发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eCRF表单。验证和修正变量后,构建和完善平台数据中采集测试模型,测试数据采集能力,并行测试数据采集时效性和系统安全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儿童肺炎采集数据的应答率。结果:审核专家选择了7部指南、4部诊疗建议、10部专家共识和9部经典专著作为变量的来源,确定了18个域及其335个可自动采集的儿童肺炎变量,经5轮测试评估和改进修正结果。人口学信息模块(8个变量)第1~5轮均100%达标。结构化信息模块(175个变量)第1轮89.7%达标,第2~5轮均100%达标。文本数据模块(152个变量)第1轮50.0%达标,未达标变量数21个,未出现变量数70个;第5轮90.1%达标,未达标变量数7个,未出现变量数8个。总体达标率为95.5%(320/335)。检测变量均能够在数据产生的24 h内实现自动采集,均可实现数据的核查和锁定功能。结论:构建的儿童肺炎eCRF数据采集平台可以实现在医院医疗信息中自动抓取真实世界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和疾病管理。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源性皮肤损伤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
陆春梅 季福婷 吕天婵 袁皓 杨童玲 胡晓静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生儿护理分会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调查组
-
2022 Vol. 17 (2):
122-127.
-
摘要 (
622 )
PDF
(1094KB)(
760
)
-
背景:医源性皮肤损伤是入住NICU的新生儿面临的常见问题。目的:了解我国NICU内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建立NICU新生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临床资料数据库(简称数据库),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牵头,包括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三级甲等医院(简称协作医院)NICU。将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归纳为7类:尿布相关、粘胶相关、压力相关(包括医疗器械相关)、外科手术相关、血管通路相关、各种理化因素相关、其他。数据库上报的对象为协作医院NICU的连续病例,上报数据均来源于所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医疗文书记录。数据上报项目:一般资料,各种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医源性皮肤损伤事件,每次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时的日龄、体重、住院时长,皮肤损伤的部位、大小、类型、颜色、处理措施和预后。由牵头医院针对数据库上报指标对协作医院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开始数据的收集并审核。主要结局指标: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22家协作医院收集的NICU连续病例(n=8 126)数据全部合格,纳入本文分析。其中医源性皮肤损伤521例(6.4%),儿童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NICU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7.4%(280/3 783)、6.4%(153/2 387)和4.5%(88/1 956)。521例共发生566例次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2次医源性皮肤损伤45例(8.6%)。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日龄中位数为6(3,17)d,生后1周内发生者占57.4%(299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新生儿入院纠正胎龄中位数为37.2(32.7,40.0)周,纠正胎龄≥37周占56.4%(294例);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时的体重中位数为2 800(1 912~3 450)g,体重≥2 500 g占59.1%(308例)。尿布相关250例(48.0%),压力相关(包括医疗器械相关)81例(15.5%),粘胶相关69例(13.2%),各种理化因素相关70例(13.4%),血管通路相关22例(4.2%),外科手术相关性14例(2.7%),其他15例(2.9%)。日龄1~7 d新生儿发生各类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占比最高;除压力相关性皮肤损伤易发生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医源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在各体重组都易发生之外,其他类型的皮肤损伤均多发生于体重≥2 500 g的新生儿;压力相关性、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多发生于纠正胎龄28~32周的新生儿,血管通路相关性皮肤损伤在各纠正胎龄分组中的占比较均匀,其他皮肤损伤好发于纠正胎龄>32周的新生儿;78.9%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时的住院时间<1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比例逐周下降。结论:我国NICU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4%。尿布相关性皮炎、医疗器械应用及医疗胶布的使用是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三大主要因素。医源性皮肤损伤受胎龄、出生体重、各种导管的使用等多因素影响。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风险基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陈辉耀 董欣然 杨琳 卢宇蓝 胡黎园 蒋思远 钱莉玲 周文浩
-
2022 Vol. 17 (2):
128-133.
-
摘要 (
395 )
PDF
(730KB)(
596
)
-
背景:既往已有许多针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风险基因的研究,但不同研究遗传表型差异大,无法作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并发BPD的遗传风险基因。
目的:筛选RDS并发BPD的遗传风险因素,明确其对RDS患儿预后的影响。
设计: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以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治疗、临床确诊RDS的患儿为队列人群,以是否并发BPD分为 BPD组和非BPD组。采用倾向性评分策略平衡2组胎龄,采用罕见变异关联性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探索罕见变异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并筛选在BPD组中存在显著较多有害变异的候选风险基因。从GEO数据库检索RDS并发BPD高度相关基因表达数据,行基因表达模式的时间序列分析,验证本文高变异负荷基因的表达特征。
主要结局指标:RDS并发BPD风险基因。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BPD组111例,非BPD组157例,2组的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2 742个背景基因显著富集的1 558个生物学过程(P<0.01),蛋白质截断变异最显著富集的基因集与蛋白激酶活性有关(P=0.011),BPD组中携带蛋白质截断变异的基因总数最多的是阳离子跨膜转运相关基因(P=0.027)。错义/非同义变异最显著富集的基因集与生长发育的调节有关(P=0.001)。BPD组中有26个基因的错义/非同义罕见变异负荷显著高于非BPD组(P<0.05),其中3个基因(ARSB、B9D2和UVS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GEO数据库数据验证,ARSB在重度BPD中显著低表达(P<0.001),时间序列分析发现ARSB基因在重度BPD新生儿中表达模式与无/轻度BPD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ARSB基因为RDS并发BPD的风险基因。
-
儿童肺结节临床和影像学特征74例病例系列报告
-
王慧娴 蒋高立 王立波 钱莉玲 祁媛媛
-
2022 Vol. 17 (2):
134-138.
-
摘要 (
585 )
PDF
(402KB)(
613
)
-
背景:健康儿童肺结节日益增多,但相关研究较少,诊断治疗存在问题和挑战。
目的:总结儿童肺结节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转归,为临床诊疗和随访提供参考依据。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年龄<18岁、诊断为肺结节、随访≥6个月的连续病例,排除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结核和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的患儿。通过门诊病历提取:性别,发现肺结节时年龄,就诊时间,行影像学检查的原因,发现肺结节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影像学检查指征,肺结节的伴随或合并疾病诊断,最终疾病诊断,随访胸部CT肺结节情况。
主要结局指标:肺结节检出率和随诊结局。
结果:74例儿童肺结节病例进入本文分析,平均发现年龄为(8.7±3.9)岁,>8岁者44例(59.5%),男49例(66.2%),肺结节经胸部CT发现67例(90.5%)。 51例在我院有肺结节影像学资料,其中肺结节直径<5 mm 32例、~10 mm 10例、>10 mm 9例。双侧肺结节18例,单侧肺结节33例;1个结节24例,~10个结节22例,>10个结节5例;以圆/类圆形(29例)和混合形(16例)为主;边缘以光滑为主(41例);肺结节以实性为主(37例),混合性7例,磨玻璃5例,部分实性2例。39例随访了胸部CT。首次随访CT的时间为发现后3.3(1,6)月,14例(35.9%)缩小或减少,9例(23.1%)无变化,8例(20.5%)消失,8例(20.5%)增大或增多。结节增大或增多的8例患儿初诊年龄(8.1±3.0)岁;结节直径5(2.5,15)mm;在我院随访CT的7例中,结节数目1个3例,~10个和~20个各1例,>20个2例。圆/类圆形3例,混合形4例;边缘光滑4例,欠光滑1例,晕征1例,毛刺征1例;结节实性6例,混合性1例。5例(结节直径均>10 mm)患儿行肺活检。共8例明确诊断,其中4例肺活检病理诊断明确,肺结节病2例,厌氧菌感染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各1例;4例临床诊断,肺部感染3例,外伤引起肺结节1例。66例肺结节患儿未能确诊,拟诊肺部感染4例,拟诊肉芽肿性病变、肺占位性病变、结缔组织疾病和血管源性病变各1例,58例诊断肺结节待查。
结论:儿童肺结节潜在的检出率值得重视,总体诊断率低,需要动态影像学随访,>10 mm结节临床检查未确诊时有必要行肺活检病理诊断。
-
SLC6A1基因变异相关儿童癫痫5例病例系列报告
-
张赟健 丁一峰 王艺 周水珍
-
2022 Vol. 17 (2):
139-143.
-
摘要 (
1454 )
PDF
(803KB)(
715
)
-
背景:SLC6A1基因编码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GAT1,该基因变异可降低GAT1活性,影响突触间隙GABA的重摄取,在癫、智力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总结SLC6A1基因变异相关儿童癫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情况。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SLC6A1基因变异相关癫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并检索文献,总结已报道SLC6A1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SLC6A1基因突变位点。
结果:5例患儿纳入分析,男4例,女1例,起病年龄1~3岁,癫发作类型包括:肌阵挛发作4例,失神发作3例,肌阵挛失张力发作2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1例。5例均存在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其中语言发育落后突出。随访5例患儿中4例无发作,丙戊酸单药治疗、丙戊酸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各2例。5例均携带SLC6A1基因杂合变异,且均为新发突变,其中错义变异3个,剪接变异和无义变异各1个。c.1379T>G (p.L460R)、c.1485G>A (p.W495X)尚未见报道。CAT1蛋白胞外结构域EC34和跨膜区TM7是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错义变异致氨基酸改变的集中区域。
结论:SLC6A1基因变异所致癫多在幼儿期起病,癫发作类型多样,丙戊酸对其癫发作疗效好,但大多数患儿伴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新变异的发现丰富了SLC6A1基因变异谱。
-
以癫痫为主要表型的16p11.2微缺失综合征11例病例系列报告
-
叶园珍 麦嘉卉 胡湛棋 陈黎 廖建湘 段婧
-
2022 Vol. 17 (2):
144-148.
-
摘要 (
1913 )
PDF
(578KB)(
631
)
-
背景:16p11.2微缺失综合征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为病例报告。
目的:总结以癫为主要表型的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癫患儿中确诊为16p11.2微缺失综合征者。从病历系统中截取患儿的临床表型、实验室检查结果,脑电图及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影像学检查报告,治疗和随访情况。遗传学检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行基因检测。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异常。
结果:11例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进入本文分析,中位发病年龄7(3~36)月龄,男6例。首发症状均为抽搐,发作类型均为局灶性发作。语言迟缓8例,运动发育迟缓2例,其中1例出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8例脑电图见间期放电,3例背景正常或界限。1例颅脑MR见白质异常信号。11例基因检测均提示16p11.2微缺失(524~908 kb),8例为新发突变。缺失重叠区域chr16:2967499130199601中包含27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其中6个为与疾病相关的OMIM基因,仅PRRT2基因有充足证据表明为单倍体剂量不足,该基因引起良性婴幼儿癫。11例癫均易控制。9例应用抗癫药物治疗,其中8例单用奥卡西平、丙戊酸钠或托吡酯;1例先后使用苯巴比妥和左乙拉西坦治疗,治愈并停药后出现PKD,使用奥卡西平治疗后未再发作。
结论: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是引起婴幼儿癫痫的原因之一,遗传评估中应予以关注。临床需对16p11.2微缺失综合征患儿行动态神经心理评估并关注PKD症状,以及时诊治。
-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患儿及其父母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
林雅丽 郭卓瑶 王立波 钱莉玲
-
2022 Vol. 17 (2):
149-154.
-
摘要 (
423 )
PDF
(455KB)(
494
)
-
背景:国外文献报道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患儿更易焦虑、抑郁,我国尚无PCD患儿及家长焦虑、抑郁状况的报道。
目的:探讨PCD患儿及家长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
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以确诊的>7岁PCD患儿及家长分别为PCD儿童组和PCD父母组;以确诊的哮喘患儿及家长分别为哮喘儿童组和哮喘父母组,以健康儿童及家长分别为对照儿童组和对照父母组,采用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抑郁量表(CDI) 评价儿童焦虑和抑郁状况,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评价父母的焦虑和抑郁状况,以Zarit负担量表评估PCD患儿父母照顾负担。分析PCD患儿及家长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
主要结局指标:PCD患儿及家长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结果:PCD儿童组38例、哮喘儿童组76例和对照儿童组76名;PCD父母组、哮喘父母组和对照父母组均为82名。PCD儿童组焦虑发生率和SCARED得分高于哮喘儿童组和对照儿童组(P<0.05),3组儿童CDI得分及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焦虑发生率、CESD得分和抑郁发生率PCD组高于哮喘组和对照组(P均<0.05),哮喘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母SAS得分PCD组与哮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D患儿母亲焦虑发生率、抑郁发生率、CESD评分、SAS评分和Zarit得分均高于父亲(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17岁PCD患儿,男孩较女孩易发生焦虑,规律气道护理是避免焦虑和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4~17岁PCD患儿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有稳定职业、患儿规律运动是避免焦虑发生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高、患儿近1年住院频率<1次、患儿规律运动是避免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Zarit负担量表得分高是焦虑和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PCD患儿焦虑发生率较高,受性别和气道护理情况影响。PCD患儿父母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受职业、受教育程度、照顾负担、患儿运动情况及患儿近1年住院频率影响。
病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