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标准·指南

论著

  • 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系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王媛媛 崔俊岭 张会丰
  • 2018 Vol. 13 (4): 248-252.
  • 摘要 ( 876 ) PDF (1944KB)( 1235 )
  • 目的 分析25羟维生素D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进一步证实维生素D影响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方法 通过对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3月以前发表的关于维生素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应用 Rev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4篇研究,对其中9篇维生素D状态与ADHD关系的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2709 例, 健康对照组 12024 例。根据异质性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ADHD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WMD=-6.03,95%CI:-8.26~-3.79);5篇孕母/脐血维生素D水平与ADHD的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随着孕13周母亲的25(OH)D3血清浓度的升高其后代ADHD患病率明显下降,孕30周母亲及脐血25(OH)D3水平与ADHD关系不明确。结论 怀孕早期及发育过程的维生素D水平影响ADHD的发病。
  • 高脂饮食与儿童哮喘或反复喘息关联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赵艳 汤磊 胡娜 冉肖潇 杨庭婷
  • 2018 Vol. 13 (4): 253-258.
  • 摘要 ( 538 ) PDF (1331KB)( 1123 )
  •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与儿童哮喘或反复喘息的关联性。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基于社区、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儿童,暴露因素为高脂饮食,观察与哮喘和反复喘息结局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Central、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截止日期为2018年4月1日。对纳入的文献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横断面研究采用AHRQ评价工具,队列研究采用NOS评价工具。应用stata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12篇观察性研究(n=17 622)进入本文分析,年龄3~17岁。9篇为横断面研究(AHRQ 评分5篇8分,3篇7分,1篇6分),3篇为队列研究(NOS评分2篇8分,1篇7分)。①儿童哮喘风险高脂较非高脂饮食人群高78%[敏感性分析后OR=1.78 (95%CI:1.44~2.21),P<0.001],儿童哮喘与西方化的饮食习惯(OR=1.79, 95%CI: 1.28~2.51)、单一高脂食物(OR=1.86,95%:1.26~2.68)密切相关。②儿童反复喘息风险高脂饮食较非高脂饮食人群高33%[敏感性分析后OR=1.33 (95%CI:1.16~1.51),P<0.001]。Egger回归提示纳入文献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高脂饮食与儿童哮喘和反复喘息密切联系。
  • 砷剂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安全性病例系列报告
  • 张元元 王林娅 张瑞东 林巍 于皎乐 吴颖 漆佩静 范佳 李静 林嘉衍 郑雪岭 彭晓霞 蒋慧 郑胡镛
  • 2018 Vol. 13 (4): 259-263.
  • 摘要 ( 557 ) PDF (605KB)( 884 )
  • 目的 初探砷剂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3月16日至2018年5月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初诊的APL患儿,通过检测APL患儿不同治疗时期、不同组织中砷浓度,观察治疗中、治疗结束后砷剂的不良反应,评估砷剂在儿童APL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15例初诊APL患儿纳入本研究,男8例,发病年龄3~16(10.4±4.0)岁。在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CCLG-APL)2016方案治疗期间,15例患儿诱导期血砷浓度均在10~100 ng·mL-1有效范围;巩固治疗期除2例血砷浓度分别为 121.3和9.46 ng·mL-1,其他患儿血砷浓度均在有效范围;维持治疗期所有患儿血砷浓度均在有效范围内。停药半年后患儿血砷及尿砷浓度均降至正常水平,分别为1.7 和40.4 ng·mL-1,与治疗前血砷浓度(0.7 ng·mL-1)及尿砷浓度(13.7 ng·mL-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40 1和0.451 9)。头发、指甲中砷浓度在停药时达高峰,在停药后逐渐下降,停药半年后降至治疗前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砷浓度与尿(r=0.778,P<0.001)、头发(r=0.641,P<0.001)及指甲(r=0.655,P<0.001)砷浓度呈正相关;尿砷浓度与头发(r=0.622,P<0.001)、指甲(r=0.688,P<0.001)砷浓度均呈正相关;头发与指甲砷浓度呈正相关(r=0.847,P<0.001)。最长随访时间2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2±7.8)个月,尚未观察到砷剂的慢性不良反应,砷剂短期反应如脏器功能损害等在对症或砷剂减量后均可消失。结论 APL患儿各治疗阶段血砷浓度均可维持在有效范围,血、尿、头发、指甲砷浓度在停药半年后均降至正常。砷剂在儿童APL中的应用具有安全性,但仍需后期长期的随访观察。
  • 2012至2017年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分布
  • 许姜姜 高洁 郭骏华 宋莉莉
  • 2018 Vol. 13 (4): 264-268.
  • 摘要 ( 505 ) PDF (417KB)( 882 )
  • 目的 了解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部位构成及病原体变迁,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医院感染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原体检出情况及医院感染部位的主要致病菌分布变迁。结果 医院感染患儿共1 991例(2 022例次),男1 212例(60.9%),中位年龄2.0(0.6,5.0)岁(1 d至17岁)。前后3年[(2012~2014) vs (2015~2017)]比较,医院感染患儿的性别和发病季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①排在前4位的医院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28.8%)、胃肠道(25.7%)、上呼吸道(25.2%)和血流感染(10.4%)。后3年较前3年,医院下呼吸道和血流感染的构成比明显上升(P分别为0.016和0.012)。新生儿科以血流感染为主(49.1%),PICU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69.6%),儿内科的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58.7%),儿外科中枢神经系统、泌尿道及手术部位感染构成比较新生儿、PICU和儿内科均高。②微生物送检率为81.8%(1 655/2 022),共检出病原阳性标本821份(49.3%)。检出的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394%)和病毒(34.8%)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17.9%)和真菌(6.9%)。前后3年比较,革兰阴性菌检出构成比下降(45.2% vs 34.6%,P=0.002),革兰阳性菌检出构成比上升(13.8% vs 21.3%,P=0.005)。病原菌检出率首位为肺炎克雷伯菌(14.0%),主要引起下呼吸道(44.0%)和血流感染(44.0%);排在第2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13.4%),75.0%的菌株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结论 不同科室的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不同。PICU和新生儿科需尤其关注医院获得性肺炎和血流感染。应减少或避免侵入性操作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
  • ALDO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遗传性果糖不耐受饮食控制30年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秦谦 陈乡 卢宇蓝 吴冰冰 王慧君 董欣然 杨琳 周文浩
  • 2018 Vol. 13 (4): 269-274.
  • 摘要 ( 1781 ) PDF (1213KB)( 1364 )
  • 目的 总结1例ALDO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遗传性果糖不耐受(HFI)患者饮食控制30年的远期随访结局和饮食控制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1例ALDO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致HFI初诊时的临床资料、30年饮食控制经历、基因检查结果和远期随访结局,系统筛选和记录能引起患者症状的食谱。复习文献,总结HGMD数据库收录为ALDOB致病变异、同时有详细临床信息的HF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饮食控制与未控制的随访结局。结果 女,4岁,因“不明原因低热,呕吐后症状缓解”就诊。生后20 d开始添加奶粉,喂养后立即呕吐,改为米粥喂养,呕吐症状缓解。儿童期食西瓜、蛋糕等后出现呕吐症状,开始停止摄入含糖类食物。7岁时曾以“吃甜食后低热、饥饿感、呕吐后可缓解”就诊,曾诊断“生长发育不良,遗传代谢性疾病待查”,家属开始系统筛选和记录能引起患儿呕吐症状的水果、蔬菜等食物。目前随访至30岁,身高174.6 cm,体重57.6 kg,智力发育正常,心、肺、甲状腺、肝、肾功能未见异常。WGS检测及家系Sanger验证,发现ALDO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NM_000035, exon4:c.360_363delCAAA(p.N120Kfs*32); exon9:c.1013C>T (p.A338V)] ,A338V来自父亲,N120Kfs*32来自母亲。HGMD数据库收录为ALDOB基因致病变异、同时有临床信息的HFI患者33例,未控制饮食患者预后不良比例 [75%(6/8)] 高于饮食控制患者[50%(9/18)]。控制饮食但仍出现预后不良的患者中,移码变异占556%,高于控制饮食后未出现预后不良的患者(27.8%)。结论 饮食控制对HFI的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携带移码变异的患者在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仍可能有不良预后,需要更为严格的饮食控制并密切随访。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拷贝数变异筛选分析流程的建立及应用
  • 秦谦 刘博 杨琳 吴冰冰 王慧君 董欣然 卢宇蓝 周文浩
  • 2018 Vol. 13 (4): 275-279.
  • 摘要 ( 927 ) PDF (566KB)( 1623 )
  •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CNVs分析流程(PICNIC)与常规拷贝数变异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方法的检测效率和结果分析。方法 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基于临床需要的、取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的、同时送检了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和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病例。以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为金标准,PICNIC为待测标准,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采用安捷伦人类基因组CGH微阵列180K试剂盒,并经其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拷贝数变异检测。选择重复片段>500kb,缺失片段>200 kb 的CNVs 数据分析,经过筛选后,结合患儿表型人工进行结构评判,致病/可能致病(P/LP)为检测到的CNVs已知的表型与患儿表型相符合;临床意义未明(VUS)为检测到的CNVs已知的表型与患儿表型不完全相符合。PICNIC分析流程,从同一测序批次的BAM文件开始,经过外显子覆盖深度计算、质控筛选、CANOES计算CNVs评分并提供候选CNVs。后续从基因水平和区域水平二方面对CNVs进行注释和筛选。比较2种方法间检出率及其敏感性。结果 113例同时送检了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和PICNIC测序分析流程,平均年龄2岁,发育迟缓82例,惊厥16例,孤独症5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遗传咨询病例7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到P/LP为76例,VUS为16例;PICNIC检测到P/LP为92例,VUS为21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到的P/LP和VUS病例,均包含在PICNIC检测到的病例中,16例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VUS结论的CNVs被PICNIC纳入P/LP,敏感度100%(95%CI: 94 %~100%),特异度100%(95%CI: 81%~100%),阳性预测值82.6%(95%CI: 73%~89),阴性预测值56.8%(95%CI: 40%~72%)。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到的446个CNVs中,PICNIC也检测到190个,在PICNIC到的236个CNVs中,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也检测到190个。结论 PICNIC分析流程对于P/LP的CNVs,具有100%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CNVs的临床检测。该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推广对于进一步挖掘高通量捕获测序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 STXBP1基因突变致癫性脑病8例病例系列报告
  • 路通 杜晓楠 吴冰冰 周浩 李春培 王艺
  • 2018 Vol. 13 (4): 280-284.
  • 摘要 ( 1885 ) PDF (892KB)( 1301 )
  • 目的 总结STXBP1基因突变所致的癫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30日至2018年1月31日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且基因诊断为STXBP1基因突变的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检测结果、治疗和疗效。结果 8例STXBP1基因突变致癫性脑病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女各4例,起病年龄为生后2 d至6月龄(中位数为生后15 d)。8例均存在发育落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欠佳、眼示踪较差,2例角弓反张,1例皮肤黝黑、阴囊着色较深。脑电图波形:4例为暴发抑制,3例为高峰失律,1例为两侧较多痫样放电。2例行DST(智力及发育筛查),DQ(发育商)和MI(智商指数)均<50。1例合并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腹部B超示肾上腺皮质均质性增大。1例合并孤独症。8例共检测到7个STXBP1基因突变位点,其中错义突变4个,无义突变2个,移码突变1个。c.1216C>T (p.R406C)、c.246G>A(p.K82K)、c.1702G>A(p.G568S)和 c.54delG位点此前未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收录,经软件预测均为有害突变;c.1439C>T(p.P480L)、c.585 C>G( p.Y195X)和c.1162C>T(p.R388X)为HGMD已收录的致病位点。4例诊断为大田原综合征,3例为WEST综合征,1例为不能分类的癫综合征。经过单药或联合治疗,5例得到临床发作控制,3例表现为药物难治性癫。结论 STXBP1基因突变相关的癫性脑病是严重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肾上腺增大可能为其新的表型之一。
  • EARS2基因突变致丘脑脑干受累性脑白质病伴高乳酸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 康美华 朱贤 谢新宝 杨皓玮 方微园 陆怡 王建设
  • 2018 Vol. 13 (4): 285-289.
  • 摘要 ( 737 ) PDF (560KB)( 1154 )
  • 目的 探讨EARS2基因突变致丘脑脑干受累性脑白质病伴高乳酸血症(LTBL)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基因型,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方法 总结和分析1例以肝功能衰竭为首发表现的LTBL病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男,45 d,因“皮肤黄染43 d”就诊。患儿生后2 d发现皮肤、巩膜黄染,42 d后发现肝功能衰竭(严重胆汁淤积、低血糖、凝血功能异常)、四肢肌张力减低,高乳酸性酸中毒;颅脑MR提示多发脑损伤;外显子捕获与高通量测序检测线粒体基因未见异常,检测核基因发现16号染色体上EARS2基因存在2个致病性复合杂合突变[c.1355T>G(p.L452R),c.813C>A(p.F271L)],确诊为LTBL。随访中黄疸逐渐消退,15月龄时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血乳酸水平降至正常;精神运动发育明显落后,颅脑MR提示严重脑积水,予以行脑室-腹腔引流术,术后半年脑积水好转,精神运动发育较前改善。结论 肝功能衰竭可以是EARS2基因突变所致的LTBL早期主要发现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肝功能可逐渐好转,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及脑积水逐渐成为本病较为显著的临床特点,LTBL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FOXP2基因突变致儿童言语失用症1例并文献复习
  • 王瑶 王慧君 钱琰琰 李刚 张萍 周文浩 彭小敏1吴冰冰
  • 2018 Vol. 13 (4): 290-294.
  • 摘要 ( 895 ) PDF (623KB)( 1295 )
  • 目的报告1例FOXP2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言语失用症(CAS)病例,总结CAS的临床特征,为CAS患儿的遗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总结1例FOXP2基因编码区无义突变的CAS患儿的临床表型、影像学检查结果、Sanger验证结果和随访情况等,对FOXP2基因突变所致CAS的临床表型行文献复习。 结果男,2岁5个月,因“语言发育晚”咨询,可咿呀发音,无意识发“妈妈”音,能理解简单指令,不能有意识地叫人。1岁4个月可独走,大运动发育较正常同龄儿晚1~2个月。内眦赘皮,眉毛高拱,鼻梁低平,余查体未见异常。颅脑MR 示双侧乳突积液,左上颌窦局部黏膜增厚(中耳炎,变应性鼻炎)。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并Sanger测序验证,FOXP2基因存在1个杂合无义突变[NM_014491: exon11, c.1432C>T(p.R478X)],为明确的致病突变(PMID: 27572252)。结合患儿的临床发现确诊CAS[MIM:602081]。随访至3岁,能叫主要家庭成员,能说2字简单词语。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4月28日,中文数据库未检索到相关的病例报告,PubMed共检索到67例FOXP2突变导致的CAS,与本文1例合并后共68例,言语障碍表现以发音异常最多见,其次为说话晚、感受和(或)表达语言障碍、语法困难等;35例(51.5%)有神经肌肉系统异常,25例(35.8%)有头面部发育异常,5例(7.4%)有骨骼关节畸形,21例(30.9%)智力低于平均水平,10例(14.7%)有孤独症表现。目前,包括本文1例在内共报告5例R478X突变的CAS患者,均无听力受损表现,说话晚3例,发音异常1例,组词困难1例。结论存在语言发育问题的儿童,应注意CAS的可能,可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以利于及时干预和遗传咨询。

病案报告

病例讨论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