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专家对谈录

论著

  •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不明原因智力低下/发育迟缓患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 陈晓丽 ,郭金 ,王珺 ,王立文,丁秀原,张霆 ,吴柏林
  • 2010 Vol. 5 (2): 85-93. DOI:
  • 摘要 ( 3570 ) PDF (2803KB)( 5292 )
  • 目的应用高分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对中国人群不明原因的智力低下/发育迟缓(MR/DD)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筛查,获得在这些不明原因MR/DD患儿中CNVs的检出率,并分析其中的罕见CNVs与MR/DD的相关性,以此评估Array-CGH对不明原因MR/DD可能的遗传病因诊断作用。方法根据特定筛选条件收集在首都儿科研究所临床诊断为不明原因MR/DD患儿,用Oligo 244 K DNA芯片筛查全基因组CNVs。针对所发现的CNVs,首先将其与国际基因组CNVs多态性数据库(database of genomic variants)进行比对,剔除常见多态性CNVs,将获得的罕见CNVs应用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遗传诊断实验室的临床分子诊断平台,结合基因组异常拷贝数数据库(DECIPHER)进行核查并与既往相关文献比对,以发现罕见CNVs在不明原因MR/DD患儿中的检出率。结果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共收集111例不明原因MR/DD患儿,平均年龄为6岁,男女比例为1.775。28例患儿发现36个罕CNVs,CNVs平均长度为1 326 kb (29~8 760 kb),这些CNVs均无法被常规染色体G带检查所识别。通过评估,19例患儿携带可能与MR/DD相关的CNVs,另1例患儿的CNVs临床意义不明确,Array-CGH在不明原因MR/DD患儿中发现携带与疾病相关的罕见CNVs的诊断率17.1%(19/111例)。22/36个(66.1%)罕见CNVs曾被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Array-CGH数据库、DECIPHER数据库、既往MR/DD微阵列研究文献所报道。1例患儿在15q11.2-13.1存在2 098 kb的基因组缺失,覆盖Prader-Willi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关键区的多 个候选基因,包括SNRPN、NECDIN、SnRNAs和UBE3A,结合该患儿面部表型、临床检查以及Array-CGH结果,诊断为非典型性Prader-Willi综合征。结论基因组CNVs相关的微缺失/重复是中国人群中不明原因MR/DD患儿的原因之一,高分辨Array-CGH技术可在不明原因MR/DD患儿中发现更多的遗传病因,帮助和提高不明原因MR/DD的分子诊断水平。

  •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患儿12例临床与遗传学研究
  • 冷雪荣 ,吴晔 ,潘艳霞,杜丽,金洪,王静敏 ,姜玉武
  • 2010 Vol. 5 (2): 94-99. DOI:
  • 摘要 ( 2970 ) PDF (6990KB)( 2744 )
  • 目的 对临床诊断为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的中国患儿进行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Bα-ε(eIF2Bα-ε)的相应编码基因(EIF2B1~5)突变分析,以期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VWM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进行EIF2B1~5基因突变筛查;对新发现的EIF2B5基因突变,在HEK 293细胞中进行突变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结果 2006至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临床诊断VWM患儿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发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或轻度落后;起病年龄为1岁6个月至6岁8个月,均亚急性起病,起病症状多为运动功能障碍。随访至2009年6月,病程为9个月至7年。均为病情进展性加重病程,其中7例伴发作性病情加重。头颅MRI检查均提示对称性大脑白质液化特征。共发现EIF2B5,EIF2B3和EIF2B2的16种突变,其中包括9种新突变:7种错义突变为EIF2B5:c.185A>T(p.D62V),c.1004G>C(p.C335S),c.1126A>G(p.N376D);EIF2B3:c.140G>A(p.G47E),c.1037T>C(p.I346T);EIF2B2:c.254T>A(p.V85E),c.922 G>A(p.V308M);1种无义突变为EIF2B5:c.805C>T(R269X);1种缺失突变为EIF2B5:c.1827-1838del(p.S610-D613del)。其中EIF2B3突变占所有突变的18.8%(3/16)。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发现EIF2B5基因的p.R296X和 p.S610-D613del突变导致eIF2Bε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1 2例患儿均符合VWM早期儿童型诊断,发现了9种EIF2B1~5的新突变,提示中国VWM患儿具有独特突变谱。新发现的EIF2B5 p.R296X和 p.S610-D613del突变可导致蛋白功能严重受损。

  • 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与预后的半随机对照试验
  • 吉山宝,陈桃英 ,贲晓明
  • 2010 Vol. 5 (2): 100-103. DOI:
  • 摘要 ( 3069 ) PDF (1502KB)( 3405 )
  •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后6周宫外生长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且需要辅助通气和静脉营养的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病床号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和对照组。早期微量喂养组:在静脉营养的同时从生后第3天开始经鼻饲管给予早产儿配方乳0.5~1 mL·h-1,直至辅助通气结束;对照组:仅予静脉营养直至辅助通气结束。监测生后6周内的能量摄入、生长状况、脓毒症(血培养阳性)发生率、肝功能、喂养耐受情况、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早期微量喂养组18例,对照组22例进入分析。早期微量喂养组入组时胎龄、出生体重和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①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内总能量摄入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差异为261.1 kJ·kg-1,P=0.03。②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时点体重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为120 g,P=0.02;头围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差异为0.6 cm,P=0.04;中臂围两组差异为0.30 cm,P=0.48;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两组差异为0.22 mm,P=0.51。③两组生后6周内肝功能指标与黄疸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内脓毒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④早期微量喂养组需要静脉营养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⑤早期微量喂养组需氧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2;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⑥两组生后6周内各种喂养相关并发症(腹胀、呕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可改善VLBWI生后6周宫外生长状况。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于早产儿神经发育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
  • 杨琳,詹国栋,孙金峤,陈燕琳,周文浩
  • 2010 Vol. 5 (2): 104-110. DOI:
  • 摘要 ( 3005 ) PDF (1828KB)( 3326 )
  •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获得rhEPO对早产儿神经发育保护的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文献。使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智力发育指数(MDI)、神经运动发育指数(PDI)、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脑瘫、失明和听力受损)发生率以及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ROP,≥3级)、严重脑室内出血(IVH,≥3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共检索到11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2篇RCT和3篇quasi-RCT文献(n=233)进入Meta分析,其中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3篇。文献质量评价A级1篇,B级1篇,C级3篇。各研究间的基线水平有一定差异,出生体重、孕周、rhEPO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不尽相同。Meta分析结果显示,rhEPO治疗组M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7.73,95%CI:3.45~12.01,P=0.000 4);rhEPO治疗组P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3.81,95%CI:0.59~7.02,P=0.02);rhEPO治疗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MD=1.95,95%CI:1.56~2.35,P<0.000 01)。两组MDI评分<70发生率(OR= 0.70,95%CI:0.31~1.61)、PDI评分<70发生率(OR=2.46,95%CI:0.94~6.45)、脑瘫(OR=1.08,95%CI:0.39~2.99)、失明(OR=0.34,95%CI:0.01~8.56)和听力受损(OR=1.04,95%CI:0.06~17.15)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严重ROP(OR=1.30,95%CI:0.50~3.43)、严重IVH(OR=2.91,95%CI:0.64~13.23)、NEC(OR=0.57,95%CI:0.13~2.54)和BPD(OR=1.06,95%CI:0.50~2.26)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rhEPO治疗可能改善早产儿神经系统预后,可能对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有保护作用,且不增加严重ROP的发生率。

  • 迁延与非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膜损害特点的对照研究
  • 焦安夏,饶小春,江沁波,马渝燕,潘跃娜,胡英惠,刘玺诚
  • 2010 Vol. 5 (2): 111-115. DOI:
  • 摘要 ( 2749 ) PDF (5261KB)( 4918 )
  • 目的 探讨迁延与非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膜损害的形态学特点,以期为临床判断预后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并于急性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迁延性肺炎定义分为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迁延)组(病程≥1个月)和非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非迁延)组(病程<1个月)。分析两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144例(男61例,女8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入分析,年龄2~15岁。迁延组36例,非迁延组108例。胸部X线检查显示所有患儿均有单侧或双侧的肺实变。迁延组伴肺不张或含气不良25/36例(69%), 非迁延组为48/108例(44%);迁延组伴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14/36例(39%),非迁延组为24/108例(22%)。两组均可见气道黏膜滤泡样增生、粗糙、充血、肿胀、纵行皱褶和黏液性分泌物增多等,但程度和范围以迁延组为著;气道黏膜滤泡样增生和黏液性分泌物增多发生率迁延组显著高于非迁延组(36/36例 vs 91/108例,35/36例 vs 89/108例;P均<0.05)。支气管开口炎症性狭窄,黏液栓阻塞及段支气管通气不良发生率迁延组显著高于非迁延组(11/36例 vs 10/108例,18/36例 vs 22/108例、24/36例 vs 44/108例;P均<0.05)。气道黏膜糜烂(3例)、肉芽组织增生(1例)、管腔闭塞(4例)和塑型性支气管炎(4例)等表现仅见于迁延组。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膜损害特征性表现为黏膜滤泡样增生及黏液性分泌物增多,其持续存在表明气道黏膜炎症为活动性,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或炎症反应控制不良;黏膜糜烂、肉芽组织增生、闭塞性支气管炎及塑型性支气管炎可能提示病程迁延不愈。

  • 两种脑电图背景分级标准对重度窒息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预后的比较
  • 邱甜,邱鹏玲,陈天兰,孙道开,陈超,王艺
  • 2010 Vol. 5 (2): 116-121. DOI:
  • 摘要 ( 3106 ) PDF (3193KB)( 3183 )
  • 目的 对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生后6 h内行VEEG监测,比较不同EEG背景异常分级标准与早期神经行为发育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对收集的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于生后6 h内行床旁VEEG监测,分别按EEG背景异常分级A(临床脑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和B标准[Pediatrics,2006,118(1)]和发作性异常放电标准,对观察对象的VEEG进行判读。于生后3和7 d行VEEG复查,3和6月龄行EEG复查;7~14 d 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3月龄行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和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6月龄行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评估,随访神经行为发育结局。分析不同EEG背景异常分级标准与早期神经行为发育结局的相关性。 结果 48例足月重度窒息新生儿进入分析,其中男26例,女22例。9例VEEG无背景异常;39例有背景异常,单纯背景异常组11例、背景异常伴发作性异常放电组28例。①A、B标准单纯背景异常组,轻度异常各3例,中度异常分别为2例和0,重度异常分别为6例和2例,B标准中不活跃EEG 6例。②A、B标准背景异常伴发作性异常放电组:轻度异常分别为21例和13例,中度异常分别为6例和11例,重度异常分别为1例和3例,B标准中不活跃EEG 1例。③3 d VEEG异常27/43例,7 d VEEG异常8/40例,3月龄EEG异常10/35例,6月龄EEG异常7/10例;④死亡9例;7~14 d NBNA评分异常20/39例;3月龄GMs异常1/35例,DST异常3/35例;6月龄神经行为发育异常患儿4例,BSID和EEG均异常,考虑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脑性瘫痪。⑤轻度背景异常:按A标准,1/24例6月龄神经行为发育结局预后不良(死亡或神经行为发育异常);按B标准,0/16例神经行为发育结局预后不良;中度背景异常:A标准神经行为发育结局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B标准(5/8例 vs 3/11例);重度背景异常:按A标准,7/7例神经行为发育结局预后不良;按B标准(包括不活跃EEG),10/12例神经行为发育结局预后不良;A和B标准对预后不良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轻、重度背景异常EEG与早期神经行为发育预后的相关性较好。背景爆发间隔时间与低电压水平的量化标准,是不同EEG分级标准中度背景异常重度窒息新生儿预后结局不一致的原因之一。EEG背景异常分级A标准较B标准更接近于预后结局。

  • 婴儿喂养顺应WHO婴儿喂养指南的横断面调查分析
  • 康宇,李廷玉,胡燕,程茜 ,刘友学 ,陈洁
  • 2010 Vol. 5 (2): 122-129. DOI:
  • 摘要 ( 3305 ) PDF (776KB)( 3969 )
  • 目的 分析顺应WHO婴儿喂养指南(2002)与婴儿体格生长的关系。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保门诊非随机选取体检的2~12月龄健康婴儿及其主要抚养人进行调查,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婴儿社会人口学资料、乳类和其他食物喂养状况资料。采用标准人体测量秤和婴儿量床测量婴儿体重和卧位身长,以2005年WHO儿童生长标准计算身长别体重Z评分(WLZ)、年龄别身长Z评分(LAZ)和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等体格生长指标。分别计算各月龄组婴儿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比例,比较婴儿体格生长指标与2005年WHO儿童生长标准平均水平的差异。结果 共调查1 030名婴儿,978名有效数据进入分析。出生时对WHO婴儿喂养指南(2002)顺应性较好,母乳喂养876/975名(89.8%),其中纯母乳喂养405/975名(41.5%),部分母乳喂养471/975名(48.3%)。3、4、5和6月龄组母乳喂养分别为25/45名(55.6%)、53/124名(42.7%)、114/233名(48.9%)和100/283名(35.3%),其中纯母乳喂养分别为15/45名(33.3%)、27/124名(21.8%)、26/233名(11.2%)及15/283名(5.3%),未达到WHO婴儿喂养指南(2002)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的建议。食物转换阶段,仅120/978名(12.3%)婴儿顺应WHO婴儿喂养指南(2002),在6月龄及以后引入其他食物;645/978名(66.0%)婴儿在4~5月龄引入,86/978名(8.8%)婴儿在4月龄前引入。首次引入的其他食物对WHO婴儿喂养指南(2002)的顺应性较好,537/820名(65.5%)婴儿最早引入强化铁的谷类食物,其次是蛋类(141/820名,17.2%)、蔬菜水果类(76/820名,9.3%)、家制米粉(61/820名,7.4%)和禽肉鱼类(5/820名,0.6%)。不同时间引入其他食物的各月龄组婴儿WLZ、WAZ均达到或超过WHO儿童生长标准的平均水平。4~6月龄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WLZ均超过WHO儿童生长标准的平均水平(P<0.05),不同喂养方式间WLZ、LAZ和WA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所调查的儿保门诊婴儿对WHO婴儿喂养指南(2002)的顺应性较低,纯母乳喂养比例较低,配方奶喂养比例较高,大部分婴儿引入其他食物的时间早于WHO婴儿喂养指南(2002)的建议。首次引入食物对WHO婴儿喂养指南(2002)顺应性较高,食物转换期不同喂养方式未对本调查人群婴儿的体格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乙酰水解酶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蒋思远 ,曹云,杨毅 ,陈超 ,熊曼
  • 2010 Vol. 5 (2): 130-134. DOI:
  • 摘要 ( 2491 ) PDF (2613KB)( 3347 )
  • 目的 检测感染新生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其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探讨两者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日龄<30 d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部位和程度分为全身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依据日龄分为早期新生儿(≤7 d)和晚期新生儿(>7 d)。采集研究对象桡动脉血标本,对全身感染组中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在感染的第1、3、5和7天增加采集桡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浆PAF水平(μg·L-1)和PAF-AH活性(μmol·L-1·min-1)。分析感染程度、性别、日龄和出生体重对血浆PAF水平和PAF-AH活性的影响,比较不同感染组PAF水平和PAF-AH活性的差异,观察全身感染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患儿血浆PAF水平和PAF-AH活性在病程1~7 d的变化趋势。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247例新生儿,男146例,女101例;平均日龄9.2(1~57 )d;平均胎龄35.85(27~43)周;平均出生体重2 517(906~4 750 )g。全身感染组91例,局部感染组63例,非感染组93例。①新生儿血浆PAF水平与感染程度相关(P=0.000);血浆PAF-AH活性与感染程度及日龄(P均为0.000)相关。②全身感染组血浆PAF水平(9.5±8.1)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5.3±3.2)及非感染组(4.6±3.5)。早期新生儿中,全身感染组血浆PAF-AH活性(5.7±2.7)显著低于局部感染组(7.3±2.9) 和非感染组(7.3±2.5)。晚期新生儿中,全身感染组血浆PAF-AH活性(7.0±2.5)显著低于局部感染组(9.7±2.2) 和非感染组(9.7±2.7)。③全身感染组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9/12例存活患儿在病程的1~7 d血浆PAF水平呈下降趋势,PAF-AH活性呈上升趋势。3/12例死亡患儿中两者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④全身感染组31/91例确诊败血症患儿中,革兰阴性菌感染者血浆PAF水平(13.1±11.0)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5.4±3.9 ),PAF-AH活性(4.9±2.1)显著低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7.9±2.4 )。结论 新生儿严重感染时血浆PAF水平增高,PAF-AH活性降低,两者的变化趋势与预后相关。

  • 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
  • 高媛媛,杨思达,陶建平,邓力,郑可鲁,林海生,魏谋,钟发展,孙广超,龚四堂
  • 2010 Vol. 5 (2): 135-140. DOI:
  • 摘要 ( 3350 ) PDF (659KB)( 3611 )
  • 目的 探讨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典型的临床体征和辅助检查指标,丰富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内容。方法 以2008年5~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重症和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对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比较重症组和危重症组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进展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88例,女54例;<3岁110例(77.5%)。重症组75例,危重症组67例。①高热82例(57.7%),热程(5.68±3.19) d;典型皮疹88例(62.0%);②神经系统主要表现:肢体震颤107例(75.4%)、精神差93例(65.5%)、烦躁86例(60.6%)、双膝反射活跃或亢进79例(55.6%)、惊跳78例(54.9%)、呕吐73例(51.4%);③循环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心率增快35例(24.6%)、CRT 3~5 s 34例(23.9%)、呼吸浅快31例(21.8%)、呼吸节律不规则29例(20.4%)、血压升高21例(14.8%)、CRT>5 s 19例(13.4%)、肺出血9例(6.3%);④辅助检查:WBC>12×109·L-1 55例(38.7%)、血糖升高90例(63.4%)、胸部X线片提示肺部渗出性病变36例(25.4%);⑤危重症组颈抵抗、肌张力增高或减低、抽搐、肢体无力、眼球运动异常、心率增快、血压升高、CRT 3~5 s或>5 s、呼吸浅快、呼吸节律不规则和肺部渗出性病变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重症组;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增快(OR=17.918,95%CI:4.634~69.284)、CRT>5 s(OR=8.985, 95%CI: 1.568~51.488)、颈抵抗(OR=8.467,95%CI: 1.964~36.513)和肺部渗出性病变(OR=7.692, 95%CI:2.345~25.235)是重症患儿进展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⑦治疗和预后:6例死亡,136例治愈或好转出院,随访6~12个月,未发现明显的智力落后、继发性癫及肢体瘫痪。结论 肢体震颤、精神差、烦躁、惊跳、呕吐及膝反射活跃或亢进是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心率增快、CRT>5 s、颈抵抗及肺部渗出性病变是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进展为危重症的高危因素。

  • 儿童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 苏改秀,吴凤岐,邹继珍,王天有,赖建铭,周志轩,袁新宇
  • 2010 Vol. 5 (2): 141-145. DOI:
  • 摘要 ( 2213 ) PDF (3538KB)( 3172 )
  • 目的 报道罕见儿童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方法 总结分析儿童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详细采集患儿体格检查、鼻窦CT和MRI、骨髓像、免疫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男,15岁,因“发热、皮疹及鼻堵1个月”入院。 入院查体可见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皮疹,略高出皮肤,直径1~5 cm,呈鲜红色及紫红色,以双下肢多见,左下肢胫骨内侧可见一直径约7 cm皮肤结节。鼻翼肿胀,鼻腔内有增生物,有异味及黄色分泌物。鼻窦CT及MRI均提示鼻腔占位性病变。患儿入院后腹痛进行性加重,腹部X线检查提示肠穿孔,行直肠穿孔修补、阑尾切除及回肠提吊造瘘术。左下肢皮疹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小血管及皮肤附件周围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左下肢胫骨内侧皮肤结节穿刺涂片见大量肿瘤细胞;切除肠管病理学检查示:部分盲肠壁黏膜及肌间可见灶状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其形态与左下肢皮疹病理学检查中所见相似。免疫组化示:CD45RO(++),CD3(++)~(+++), CD56(++)~(+++);GranzymeB、CD20、CD79a和CD68均(-)。结合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儿家属放弃治疗,患儿于出院2个月后死亡。结论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主要累及鼻腔及面中线部位,并可表现为多系统受累。患儿如有呈进行性面部中线破坏性病变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

临床流行病学论文写作系列讲座

综述

儿科科室介绍